胡玥
摘 要:近年來蘇州旅游業的發展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其中旅游經濟與區域文化的不協調問題刻不容緩。以蘇州古城為實例,從經濟與文化的角度切入,借助統計分析法,對兩者的互動機理以及制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探究,找出發展過程中的阻力,并提出相關建議,為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協調互動,推動蘇州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旅游經濟;區域文化;蘇州;互動系統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09
1 引言
當今,旅游業在經濟格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產業地位,由于其眾多積極的經濟效應,能夠有效帶動城市地區發展,對經濟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目前,旅游業增加值對全球GDP的貢獻居于首位,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在我國,旅游業也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性行業之一。在這一背景之下,江蘇省旅游業的發展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旅游總收入持續增長,客源范圍不斷擴大,在全國保持領先水平。其中,蘇州市旅游業為其作出了不容小覷的貢獻。蘇州按照國家旅游局統一部署,省旅游局的指導下,扎實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2017年,蘇州市文化類旅游景區接待游客人數超過5000萬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經濟文化發展不協調等問題,成為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阻力。
本文以蘇州古城為例,借助統計分析法,以經濟與文化相結合為切入點,探求蘇州旅游經濟與區域文化的協調互動問題。把文化自身的特征與經濟現象以及經濟自身的規律相結合 ,分析兩者之間的互動機理,以及兩者協調互動的制約因素,找出發展過程中的阻力,做出兩者協調互動的對策,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旅游業蓬勃發展。
本文第一部分是有關蘇州旅游經濟的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介紹。第二部分是對旅游經濟與區域文化的互動系統分析。第三部分通過數據查找與分析,對蘇州旅游業現況進行具體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現狀,對旅游經濟與區域文化間的制約因素以及目前蘇州旅游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第五部分是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尋求具體有效的解決對策。
2 旅游經濟與文化的互動系統分析
旅游經濟系統由客源系統,產品系統,供給系統所組成。三者關系相當于需求,供給,產品三者之間的聯系,相互關聯密不可分。文化系統由顯性文化系統與隱性文化系統兩部分構成,二者都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保障系統又是經濟文化發展的根基。只有將三者合理巧妙的相結合,才能促進旅游業更好的發展。
3 蘇州旅游經濟的現狀分析
3.1 現狀綜述
2017年蘇州市接待國內游客總量達1.23億人次、接待入境過夜游客總量達175.6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327.58億元,同比上升12% 。蘇州市旅游業實施了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旅游建設新機制,打造良好的旅游服務。 蘇州旅游服務總入口建設,被吸收進國家旅游局發布的 《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與此同時,蘇州作為首批中國休閑旅游示范城市,被美國權威媒體評為亞洲僅五、全國唯一的50個最佳旅行目的地。
3.2 客源系統分析及旅游收入概況
3.2.1 2013-2017年蘇州入境游客接待總數
海外客源分布主要分為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模塊。其中,來自非洲與美洲的客源總數總體呈遞增趨勢,但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客源數的變化趨勢卻不容樂觀。這一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州旅游業近年來暴露的諸多問題與隱患,其中旅游經濟與區域文化發展不協調這一問題刻不容緩,應引起旅游局的高度重視,及時尋找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
3.3 產品系統分析
3.3.1 文化旅游產品
蘇州作為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文旅融合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2017年,蘇州市文化類旅游景區游客總量超過5000萬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其中,古典園林、水鄉古鎮和歷史街區位列前三,受到廣大游客好評。與此同時,蘇州部分酒店開展了文化特色化的創新,具有吳文化特色的酒店數量不斷增長。文化已成為蘇州旅游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3.2 農業旅游產品
近年來,蘇州加快了農旅融合的發展,致力于建設全域鄉村旅游目的地,并打造了 “沿湖、沿江、治古鎮村落” 三大鄉村旅游名片。例如環太湖鄉村旅游集聚區,以 “江海文化” 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集聚區,江南水鄉古鎮古村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集聚區等。蘇州已完成47個省級鄉村旅游區,100余規模型鄉村旅游的建設,總投資達300億元。
3.3.3 體育旅游產品
體育旅游同樣是旅游產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蘇州市體育局簽訂了《大力促進體旅融合框架協議》 ,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蘇州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并持續宣傳體育精品賽事,以此強化了旅融合精神,并促進了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3.4 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作用
2013—2017蘇州市旅游業總收入。
2013至2017,蘇州旅游總收入不斷增長,由2013年的1522.90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327.58。旅游GDP占比也表現為上升趨勢。從此角度看,蘇州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優良態勢。
3.5 蘇州旅游的文化現狀分析
3.5.1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附有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豐厚性體現于絲綢、刺繡、工藝制品等物化形態,體現于昆曲、評彈、吳門畫派等藝術形態,以及文化意識的完整、文化氛圍的濃重等。深邃博大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是蘇州旅游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蘇州評彈,是蘇州的一種說唱藝術,及用吳語演唱地方曲目。吳歌,及吳地的民歌民謠,是吳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與柔軟的格調,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魅力。蘇州話,作為漢語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方言之一,其祖語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上層人士習用的漢語方言。其發音抑揚頓挫,具有鮮明的韻律,因而被賦予“吳儂軟語”的稱號。
3.5.2 蘇州文化形象
蘇州傍湖枕河沿江,是知名水鄉。水既是蘇州的生命之源,也是蘇州文化的發源之流。因而水鄉文化便成了蘇州的總名片。這一文化名片作為蘇州精與氣、靈與肉、形與神的結合,反映了蘇州古城的獨特魅力與現代城市精神?!棒~米之鄉”、“絲綢之府”、“園林之城”、“文物之邦”等美譽都與其密切相關。
4 蘇州旅游經濟與區域文化的交互性分析
4.1 旅游經濟與文化發展中的協調作用
在如今,文化已經成了重要的旅游資源, 在旅游業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化旅游資源不僅有益于區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而且推動了旅游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旅游經濟也反作用于區域文化,使文化的弘揚獲得一個更加寬廣的平臺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區域文化與旅游經濟應得以有效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從而獲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對蘇州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2 旅游經濟與文化發展中的矛盾與沖突
4.2.1 周邊地區的沖擊
蘇州旅游業的發展盡管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近年來,蘇州周邊城市即長三角地區通過自身發展,旅游產品不斷豐厚,旅游業日趨興旺,并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使蘇州傳統旅游產品的地位受到極大的威脅。在長江三角洲這個旅游集中網絡內,蘇州的旅游競爭力和優勢地位都有所降低。
4.2.2 文化形象的坍塌
蘇州雖然擁有水鄉文化的品牌文化形象,但由于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其的保護與建設。蘇州近年不斷加強商業中心、城市廣場、娛樂場所等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旅游經濟成果,但因此造成了水體系統的大量消失甚至水體污染,江南水鄉文化的韻味不斷消退,品牌形象逐漸坍塌。
4.2.3 旅游產品的缺陷
文化旅游產品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一味追求表現形式的多樣,卻掩蓋了其背后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其中的文化內涵發掘不夠深入,開發形式了靜態浮于表面,缺少旅游產品與文化內涵間的聯系。
5 蘇州旅游經濟與文化系統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5.1 制定合理戰略,科學可持續發展
實現蘇州旅游經濟與文化的持續發展,需推進長三角地域旅游戰略的統一規劃,利用長三角各城市旅游資源的互補優勢,立足于境內外旅游市場的局度,優化區域旅游文化形象和競爭力,立足長遠,合理布局,科學規劃。以此促進蘇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5.2 加大對蘇州水鄉文化的宣傳與保護力度
深度挖掘水鄉文化的內涵,依托水為載,推進江,河,湖等臨水生態的建設,豐富旅游文化資源。譬如將太湖、陽澄湖、金雞湖等區域打造成特色休閑度假區等等。以此發揚蘇州品牌文化形象,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5.3 保持生態與經濟的平衡發展
對旅游經濟的開發應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原則之上,開發的同時應維持生態與經濟間的平衡。避免過度開發旅游項目以及過度商業化造成對生態的破壞。對于已遭受破壞的水體系統應立即采取修復措施。
5.4 實現對旅游產品的深度挖掘與創新
旅游產品應作為文化內涵的載體,象征著蘇州文化,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梢劳邢冗M科學技術如VR等加強旅游文化氛圍并且豐富游客體驗,將江南水鄉文化理念融入旅游產品之中,以突出旅游產品個性化、地域性與多樣性,以此彰顯吳文化深厚底蘊,從而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俞晨,李繁,孫小杰,趙明.蘇州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22).
[2]李磊.世界遺產地旅游經濟與文化協調互動研究以麗江古城為例[J].云南大學學報,2010,(5).
[3]徐慧.試論旅游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J].學術論壇,1987,(04).
[4]權計舉,王艷平.淺談江蘇省旅游業的地位與旅游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4,(06).
[5]葛全勝,席建超.新常態下中國區域旅游發展戰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學進展,2015,(07).
[6]黎宏寶,康鵬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蘇州旅游業的提升策略[J].中國商論,2017,(10).
[7]童瀟.關于蘇州旅游文化形象的思考[J].社會,2001,(12).
[8]姜海寧,陸玉麒,呂國慶.江蘇省入境旅游經濟的區域差異研究[J].旅游學刊,2009,24(1):23-28.
[9]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設計探討[J].旅游學刊,1998,(5):47-49.
[10]任寶瑩.杭州市旅游國際化進程簡析[J].浙江同濟,2005,(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