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萬木英 劉洋
摘 要:特色村寨建設與鄉村振興是相互關聯、有機統一的。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為特色村寨建設提供政策與物質支持;另一方面,特色村寨建設是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主要陣地。為此貴州要抓住機遇全面推進民族村寨振興,既要促進產業興旺,也要加強文化建設;既要促進生態保護,也要提升村寨治理水平,以期為其他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特色村寨;鄉村振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10
特色村寨建設與鄉村振興是相互關聯、有機統一的。首先,鄉村振興戰略為特色村寨建設提供政策與物質支持。現階段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可以為貴州特色村寨建設提供實惠的政策支持,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支持。其次,特色村寨建設是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載體。與內地散居村莊相比,民族地區村落更多呈現出聚居特征,代表了我國另類不同的村落類型。其歷史脈絡、資源稟賦、社會結構、發展基礎等與宗族鄉村有著較大差異,這一類村寨在貴州黔東南等地尤為普遍,可以說推進特色村寨振興就是推進貴州鄉村振興。由此觀之,推進貴州特色村寨振興不僅是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主要陣地,也是全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構成。
1 特色村寨產業興旺戰略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根本、基礎前提和中心任務。在貴州傳統村落中,即便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擁有發展各類特色產業的資源優勢,如民族文化資源、民族醫藥資源、特色飲食資源、民族生態資源。為此要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要充分挖掘特色村寨中的各類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并根據市場需求將其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發展特色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村寨旅游。貴州擁有相當一部分保存完好的傳統聚落,其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突出,而且具有鮮明的異質特性,例如西江苗寨(規模較大的苗寨之一)、肇興侗寨(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芭莎苗寨(最后一個持槍部落)、占里村(中國生育文化第一村)等特色村寨,通過對這些傳統村落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推動本村村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而且通過資源、道路、文化的關聯帶動周邊其他特色村寨發展,形成以特色村寨為中心的空間圈形發展格局;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貴州的大部分特色村寨受自然環境因素的限制,不宜進行規模化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從而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是傳統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正因為如此可以發展以個體家庭為單元的小農戶農業生產,在倡導回歸生態與回歸自然的綠色生活背景下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如以稻魚鴨復合生計系統為代表的小黃村,農戶養殖的稻田魚市場價格為50-70元每斤,其他生態食材如天然果蔬、土雞土鴨皆供不應求;三是大力發展民族醫藥產業。貴州是我國傳統四大藥材主產區,因獨特的自然與氣候環境蘊藏著十分豐富的醫藥資源,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本民族自成一體的傳統醫療體系,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康養理念,因此要充分挖掘傳統醫藥資源,把特色村寨打造成民族中藥材基地,例如貴州雷山南腦村寨是典型的極貧民族村寨,駐村書記利用山地氣候優勢組織貧困村民種植黃精150余畝,戶均增收6000余元;四是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長期生活在特色村寨中的民族群眾,經過一定的文化熏陶延續了特有的文化基因,如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藝、擁有一定的文化天賦,這些文化匠人是文化資本化的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要深度挖掘特色村寨中的文化資源,并融入一定的文化創意,借助于大旅游的平臺,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民族歌舞、民族節慶等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
2 特色村寨文化發展戰略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豐富鄉村文化既是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要求,也是新時期鄉村振興的戰略選擇。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推進貴州特色村寨文化建設:第一,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做到揚與棄的統一。首先,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文化是人與自然、社會互動的產物,傳統精神文化中有些即使在今天看來已經“腐朽”的東西,其仍然還有特殊的生命力,基于此一方面要牢固樹立村寨共同體,以村寨集體利益為行動準則,不斷增強村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發揮互惠互助的傳統習俗,如民族村寨中存在的“幫工”、“討活路”等互惠組織呈現出自我與他者基于互信機制的情誼道德經濟,體現了一種并置差異性之情誼道德社會的地方性智慧。其次,對不合理文化成分的摒棄。文化是人創造的,也是人適應社會的工具。但文化在創生過程中一方面受當時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人的認知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部分文化事項在新的時代背景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村民思想觀念的封閉性、濃厚的巫術迷信色彩、目光短淺的小農意識、不合理的消費習慣等,但因文化的慣性作用,這些文化事項依舊影響著民族村寨群眾的生產生活,因此在新時代語境中要自覺摒棄不合理的文化要素。第二,推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文化相對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是自然與社會汰選的結果,都有其獨特價值。在特色村寨文化振興中要走“展示—吸納——融合”的文化發展道路,既要展示自我文化存在的價值,彰顯本民族文化自信,同時要推進本民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山地文明與都市文明、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的互動交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選擇性吸收外來文明的合理成分,使之成為自我文化的有機構成,在促進自身文化轉型發展的同時也拓展了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3 特色村寨生態建設戰略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在鄉村振興中要推進義生態宜居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其本質上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貴州的傳統村落中,“村寨—文化—環境”是有機統一體,村寨是生態文明的載體,文化是村寨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基礎,而環境是村寨與文化生存的土壤,可以說人與村寨和環境構成復雜的依附關系。特色村寨生態文明建設是多方面的,既要加強對村民生態意識的教育,也要弘揚傳統的生態文化,同時也要保持傳統生計方式,具體而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對村民生態意識教育。在現代市場經濟觀念沖擊下,村民的生態觀念發生了根本性地變化,部分村民以犧牲可持續發展為代價獲得短期生存,例如為獲得經濟利益私自砍伐樹木;部分村民修建房屋并非遵循既有的生態系統就地取材,而是用磚石結構代替木材結構,筆者在雷山縣某村寨調研當地村民反映房屋尚未完工就坍塌。因此,基層黨委政府要組織村委會要加強對村民生態意識的教育,利用傳統的鄉規民約制衡破壞生態的行為,切實做到尊重并保護生態環境;第二,大力弘揚傳統生態文化。特色村寨中的民族群眾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彰顯出卓爾不群的生態智慧,這些傳統的生態觀念對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依舊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存留于廣大侗族村寨的習慣法——《侗款》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明文規定:禁止砍伐村寨前后的風景林木,不準亂搗樹上的鳥窩;又如被譽為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從江占里侗寨因人地關系緊張最早實行節制生育、控制人口,并以傳統歌謠的形式弘揚生態文化,“一棵樹上一窩雀,多了一窩就挨餓;家養在多家貧苦,樹結果多樹翻根……”;第三,推廣傳統生計方式。羅康隆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在自己歷史的創造中,都在有效地利用其所處的生存環境,并模塑出了自己特有的生計方式。如鄂溫克族、京族、獨龍族的漁獵生計方式,蒙古族的游耕方式,苗族、侗族的稻魚鴨復合生計方式等。這些傳統生計方式同樣凝聚著民族村寨群眾對所處生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生存智慧,既滿足了自我生存發展的需要,又豐富了人類生計文化的多樣性。
4 特色村寨社會治理戰略
特色村寨振興的前提與基礎就是要實現對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特色村寨治理內容包含諸多方面,如為民辦事服務、推動村莊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維系鄉村穩定等。在特色村寨治理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村民的鄉土觀念濃厚而法治意識淡薄。正如賀學峰指出,中國農民并非全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道德人,是一些生活在熟人社會中,并受到熟人社會中的各種習慣、默契、承諾乃至擔憂所約束的人。為此在新時期村寨治理中應當走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優勢互補與互動融合的道路。首先要發揮正式制度在村寨治理中的作用。“村民自治不是獨立王國”,村莊只有在國家各種正式制度供給下才能獲得新的發展基于。例如國家民委出臺的特色村寨保護政策有效促進了貴州傳統村落的保護;又如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基層黨委政府向極貧民族村寨選派駐第一書記,不僅注入各種扶貧資源,而且增強了極貧民族村寨的公共領導力,實踐效果看第一書記在改善民生、推動精準扶貧方面成效明顯。由此可知在特色村寨治理中必須發揮正式制度的作用,這也也要求各級政府進一步增加有關民族村寨發展的各種制度供給。其次,要充分發揮非正式制度在特色村寨治理中的作用。特色村寨具有明顯的鄉土性特征,其整個村寨社會的運行有著自身的邏輯,而且具有極強的內在張力,因此在村寨社會治理中必須激發傳統非正式制度力量。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寨老等村寨精英的作用。陳文瓊指出,在少數民族村落中,由于傳統民族文化記憶的延續,承擔民族文化傳承責任的傳統民族精英對村落社會政治生活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如西江苗寨的老人會在旅游開發的各種矛盾糾紛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鄉規民約的作用。鄉規民約產生于鄉土社會,是鄉村民眾為了辦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維護社會治安、調解民間糾紛、保障村民利益、實現村民自治,民主議定和修改并共同遵守的社會規范。在管理公共事務、保護利用資源、促進團結互助、推進移風易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在雷山縣N村蹲點調研發現,該村落中的“掃寨”習俗在防御火災方面比正式制度更為有效,2018年2月因某農戶家中意外失火、2018年9月該村部分村民看到火球飛過村寨上空就先后組織了兩次掃寨儀式。綜上,在鄉村振興中,既要發揮正式制度的科層優勢,也要發揮非正式制度的民間智慧,只有當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動與優勢互補才能不斷提升村寨治理水平,從而為村民創建和諧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李軍,羅永常,李忠斌.“固本擴邊”理論視角下民族特色小鎮空間圈形擴展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7,(06).
[2]余德華.論精神貧困[J].哲學研究,2002,(12).
[3]袁東升.互動與交融:經濟活動中族際關系的多維透視——基于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怎雷村的田野工作[J].廣西民族研究,2018,(03).
[4]谷樹忠,胡詠君.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01).
[5]羅康隆.論民族生計方式與生存環境的關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6]賀雪峰.村治的邏輯——農民行動單位的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
[7]陳韓非,高其才.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實證研究[J].清華法學,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