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雨
摘 要:金融危機的后時代,受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調整的影響,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著復蘇緩慢、發展分化等多重問題。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加強沿線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以推動和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與開放型世界經濟,與此同時近幾年發展顯著放緩的人民幣國際化現象也因此回暖。近幾年來,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的迅速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及穩步發展,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作為中國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兩大重要戰略,“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 國際化戰略具有必然的協同性,因此相互之間的發展是協同、貫通和共促的。在此背景下,通過對“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之間的發展關系展開研究進行分析,提出了兩者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面臨的挑戰,并對該挑戰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24
1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發展
2013年,習近平主席出訪哈薩克斯坦與印度尼西亞等地,提出開展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該提議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其中,哈薩克斯坦首先表示可建設信息絲綢之路,兩國各個領域的合作因此密切。
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為絲路基金的成立出資400億美元,以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投資金支持。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外交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將“一帶一路”建設提上日程。截至2015年底,已經有7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與中國合作建設“一帶一路”的愿望,更有30多個國家簽署了與中國的合作協議。
2017年5月14-15日,北京舉行了首屆“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總共有來自2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來到北京參加會議。其中,在高峰論壇上提出了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各國達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共識。10月24日, “一帶一路”建設被正式寫入黨章。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逐步完成了對“一帶一路”的頂層架構設計,“一帶一路”被記載進入聯合國大會、安理會等重要決議,進入了國際話語體系之中,而以雙邊合作筑底、多邊機制、高峰論壇引領呼應的“三位一體”國際合作架構正在逐步搭建之中。截至2018年7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增長11.3%,吸引了全球范圍內包括亞歐大陸、非洲、拉美、加勒比地區以及南太平洋地區在內的超過1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
2 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2.1 發展歷程
2006到2007年間,美國因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所引起的次貸危機,從而造成了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多國在面對所造成的嚴重損失,隨即便發出重構國際貨幣體系的激烈呼聲。當時的中國已經有著第一大貿易國和外匯儲備國,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實力,但人民幣對外影響及國際地位卻始終落伍。
2008年,中俄磋商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結算;中韓簽署1800億元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2011年,尼日利亞計劃將10%的外匯儲備投資于人民幣;巴西、泰國、委內瑞拉、智利擬將人民幣納入央行儲備。2013年人民幣國際化的地位和國際聲望逐漸提高。中國進一步重視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的發展推動。
2016年,人民幣正式被加入SDR,成為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市場占有率為1.68%;人民幣已經連續六載成為中國跨境收付第二大貨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末,世界上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
當前金融危機的后危機時代中,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伴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將帶來人民幣國際化,當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也在加速變革,人民幣國際化彰顯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2.2 現狀
人民幣國際化即是指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行使貨幣職能,成為世界主要的貿易結算貨幣、金融交易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的過程。
(1)人民幣跨境貿易發展迅速。 自2010來,中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逐年增加。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4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金額同比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在30%以上。截至2017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金額達到4.36萬億,包括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服務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等業務,其中離岸金融市場、外匯市場及國際債券市場規模都在不斷擴大。近五年來,央行與多國等央行及貨幣當局所簽署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累計28127億元。
(2)人民幣離岸市場穩步發展。2012年,倫敦金融城發起倫敦人民幣離岸發展中心計劃。2018年9月26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歐洲代表處和倫敦金融城聯合發布的首份《倫敦人民幣業務季報》,其中顯示倫敦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外匯交易中心。同時,倫敦也已成為僅次于香港的世界第二大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2017年,德國央行已于去年決定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離岸市場將逐漸增多,發展勢頭強勁。
(3)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提高。人民幣在2015年11月30日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定納入SDR貨幣籃子從而成為貨幣籃子之中的第五種重要貨幣。目前全球已有超過60個央行持有人民幣資產并進行投資,這個數字在未來還將繼續增加。中國債券市場總規模已為全球第三,并有望很快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因此境外投資者的投資在未來具有增長潛力。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表達了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進一步加快了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外資對中國金融業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有信心。
到目前為止人民幣的貿易結算、金融交易和國際儲備貨幣三大職能都已具備,人民幣國際化也將不斷被完善,不斷被推進,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將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般勢如破竹。
3 “一帶一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契機與風險
3.1 “一帶一路”給予人民幣國際化機會,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發展
中國發起了以五通為核心的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的“一帶一路”倡議,所謂五通即政策溝通、貿易暢通、建設聯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成功完成五通指標來建設“一帶一路”無法規避的便是資金的支持,從而“一帶一路”不僅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而且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適時的機遇,擴大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流通量,為人民幣的跨境貿易助力。
第一,“一帶一路”助力沿線國家基礎建設,擴大人民幣國際化市場。大多沿線國家同中國一樣處于仍是處于發展中國家的階段,所以基礎設施建設過于匱乏。因此此項投資需求為人民幣打開一條國際道路。中國可以幫助沿線國家建設基礎設施,從而為人民幣的融資條件創造了更為寬廣的市場。
第二,人民幣是否具有國際化水平需要中國的經濟實力來檢驗。“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提供了直接又便捷的貿易通道,沿線各國可以結合自己國家的優勢來吸引外來投資商,從而發展市場,中國的企業便有了進一步廣闊的市場條件,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也能取得深入的進展。
第三,“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與沿線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會不斷加深,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流通量也會增大,使用規模也將擴大。因此人民幣的貿易結算的能力也會增強,國際儲備也將進一步呈現增加的趨勢,從而提高了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的公信力,這也進一步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3.2 風險與挑戰
“一帶一路”的提出有利于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政治的往來,但也引發了許多無法規避的麻煩與矛盾。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方面也存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例如:人民幣結算不平衡;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存在套利融資等投機活動;人民幣國際化導致了內外經濟體矛盾等。在此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以“一帶一路”為背景下將面臨無法回避的風險與挑戰。
首先是政治因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推崇的政治制度各不相同,那么所提出的政策也不盡相同,對經濟發展的要求在一些方面也有差別,所以人民幣作為外來貨幣需要時間和嘗試去適應。同時許多沿線國家大多都是富產石油的國家,經常會發生戰亂,導致政治局面動蕩不穩定,人民幣作為國際投資不敢貿然進入市場,便制約了人民幣在境外的貿易活動的順利推進。
其次是經濟因素。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各不相同,沿線大多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市場體系并不是非常成熟,市場化的程度也不高,再加上人民幣缺乏在岸和離岸中心,沒有固定的準確的匯率,難以擴大其適用范圍,從而無法短時間內適應國外市場,從而導致我國的一些跨境企業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受阻,經濟發展望而卻步。這也影響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
再次是基礎建設因素。即使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產能過剩,但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過于短缺,基礎建設的需求過于龐大,對于中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最后是自然因素。中國現在注重于工業的發展,但油氣資源和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沿線國家自然資源豐富而且單一依靠礦產資源的出口來發展經濟,但是大多處于沙漠地區,開采的成本太高,環境承載力也已經不堪重負,限制了這些國家的對外貿易,阻擋了經濟的發展,也因此制約了人民幣區域化的進程。
4 人民幣國際化對“一帶一路”的促進與保障
(1)人民幣國際化有力保障“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資金融通。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在國際上地位的穩步增長,人民幣將更為完整地實現其國際投融資貨幣功能,而“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規模巨大的資金支持,對于資金普遍欠缺的沿線國家,不斷發展并完善的人民幣融資給其提供了便利和有力保障。
(2)人民幣國際化便利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結算。2016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占全球貿易額的25.7%,2017年前三個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的貿易交往增長了26%。人民幣國際化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沿線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成本,便利貿易結算,從而提高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交往的頻率。
(3)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有關國家的企業規避匯率的相關風險,從而減少貿易成本。美元國際化呈下降趨勢,提升了人民幣的結算能力,發展了人民幣的投融資功能,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因匯率波動引發的風險繼而減小,金融市場被穩定。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將使人民幣在全球的需求量穩步提升,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也將逐步被提高。
5 “一帶一路”倡議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建議
(1)學習歐元國際化的前車之鑒。歐元國際化的成功最主要是在于歐洲國家的合作理念。1950年的“舒曼計劃”一經提出,德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盧森堡五國便一一響應,隨即便簽署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正因如此,在美元指數上下浮動的國際影響時,歐元國際化平穩進行。在此期間,歐洲各國還簽署了一系列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并設立了一整套機構,這也是歐元國際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日元國際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日本過于依賴美國而忽略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因此,為了使人民幣國際化井然有序地推進,中國需要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形成友好的合作關系,建立對癥下藥的政策,從而使合作關系更緊密,為“一帶一路”下人民幣國際化助力。
(2)加速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與鞏固。為了擴大人民幣的境外市場,中國可以通過建立離岸中心,境外產業園的途徑,轉移中國過剩的產能,完善人民幣產品體系,吸引外來企業及外來機構的投資,為其提供豐富的投資選擇。
(3)擴大以人民幣結算的大宗商品在沿線國家的交易市場。大宗商品即為石油、鋼鐵等商品,是國際貿易中的不可或缺的存在。從2009年至今,中國成功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實現了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以此作為一個好的起點。中國應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作用,與沙特等國推動以人民幣結算的大宗貿易的發展,從而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水平及使用率。
(4)引導跨境電商在沿線國家進行人民幣的結算業務。中國的電商業務自2003年興起以來發展迅速,當今社會,電商業發展正值蓬勃鼎盛時期,人們習慣并依賴于該便利的支付手段。因此,中國應引導跨境電商在境外的使用并進行人民幣計價結算,通過提高人民幣在外的使用程度,使沿線消費者在該支付手段下對人民幣形成依賴,從而將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6 結語
中國要積極促進并開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人民幣的跨境使用范圍和領域,創造更加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推行更加獨立的央行貨幣政策,使政府經濟管理更加透明,平穩促進利率與匯率的市場化改革,逐步取消資本管理體制,使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使世界各國愿意持有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之中。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建設是相互促進、正向反饋的關系與過程:其中,人民幣國際化為“一帶一路”助力,而“一帶一路”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一帶一路”在助推人民幣重塑國際貨幣體系的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亦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保障。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由淺入深的不斷發展促進過程,也是中國發展融入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目標與關鍵性成果,但這個目標終將完成。
參考文獻
[1]周沖.“一帶一路”建設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稅務與經濟,2017,(5).
[2]楊芬,魏巧米.“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探究[J].經濟論壇.
[3]孟剛.“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思考[J].上海金融,2017,(10).
[4]盛偉,趙素君,張祥建.“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路徑探析[J].經濟論壇,2017,(9).
[5]宗良.“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協同效應研究[J].銀行家論壇,2017.
[6]陳磊.“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J].中國物價,2017,(4).
[7]李博雅.“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機遇與制約[J].現代管理科學,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