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磊
摘 要:通過研究發現,新形勢下的高職教育需要將師資隊伍建設同商業文化密切聯系,這是對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驅力的教師隊伍提出的新要求,師資隊伍建設需要以積極的商業精神為基礎,以公正的商業制度為保障,以正確的商業道德為支撐,培養技術型、應用型并存,專業能力與人文素養并存的可全面培養和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并推進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道德文化建設。
關鍵詞:師資隊伍建設;商業文化;商業精神;商業制度;商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49
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方面提出校企聯合培養具有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師,另一方面要求高職教育引進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并將專業人才或者能工巧匠聘用為兼職教師。這兩方面要求,都體現了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這不僅是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能力的要求,還是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商業文化。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商業性建設,即建設具體有商業文化的師資隊伍。
邵傳林等學者也通過研究發現,商業文化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推進商業文化建設。這不僅是高職院校的政策性要求,也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更好的傳播商業文化的內涵,師資隊伍建設更應注重商業文化的培養。而師資隊伍的商業文化建設,需要從商業精神、商業道德和商業制度三個方面著手。
1 師資隊伍的商業精神建設
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商業精神,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精神又進一步的轉化為資本主義精神。社會最初的只接受人類的信仰和愛,認為勞動價值是修煉和接受教育,并不接受以積累財富為目的的勞動,認為后者是有罪的、不道德的。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商人的地位日益重要,并建立了新的經濟價值觀,社會開始承認理性和理解,承認個人的地位,認為財富上的成就是個人優秀品質的體現,而不是有罪的或不道德的。開始承認個人的作用,重新定位勞動和財富,這些正是新時代的商人哲學和商業精神。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每個人改善自身境況的一致的、經常的、不斷的努力是社會財富、國民財富以及私人財富所賴以產生的重大因素。”
馬克思說資本家是資本關系的人格化,同樣認同了商人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市場經濟建立在人們之間的交換基礎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精神,重視個人的作用,認可個人的貢獻。
在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中,必須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做到人盡其能、人盡其用時,還需要重視教師個人的作用,肯定教師謀取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及個人功利主義的天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注重教師個人利益的取得與保護。教師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在構建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價值觀之前,首先會優先考慮個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需求是否滿足。
李欣、孫翠香對首批39所骨干高職院校進行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注重師資隊伍建設的專項資金投入,注重對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以及專任教師的培養,并為提升個人能力提供各種途徑,如建立行企校協作教師培養機制、鼓勵提升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提供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學習機會等。這些措施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 、“雙師 ”素質教師所占比例、兼職教師都有了明顯的增加,但在師資隊伍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除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專項資金投入仍顯薄弱外,還存在一個認知上的問題,高職院校會傾向于將這些專項資金投入及提供的各種培養途徑看作是給教師個人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而忽略了教師獲得這些資源前所出賣自身勞動、努力和時間,忽視了認可教師所獲得利益的合理性。
因此,高職院校的在師資隊伍建設時,需要注重商業精神建設,尊重以獲取工資為目的的教師的勞動,從個人本位出發,肯定謀取個人利益行為的合理性,將商業精神建設落實到具體的師資隊伍建設中,將教師的商業精神轉化成教師的內在動力,建設高水平的新商科院校。
2 師資隊伍的商業道德建設
商人的目的是盈利,這種目的在與生產者、消費者交易的反復中,便會形成利義處理的是非觀念,并在現在具體的行為中。
孔子將義與利對立,用義利區分君子小人,荀子主張先義后利等以儒家為代表的觀點,都矛盾的看待義利,貴義賤利,認為取利需要在義的規范內。明代官員收入微薄,有些官員甚至為了維持家人生計,辭官下海經商。士商之間開始逐漸融合,士商之間的認知也隨之轉變,商人的社會地位開始逐步提高。這一歷史發展說明,僅僅宣揚“義”的重要性,而忽視“利”這一基本需求,會導致某一職業人才的流失,這也從另一方面論證了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需要尊重教師個人利益的取得。
儒家傳統觀念并沒有否認財富的地位,只是比較看重利的來源,即獲利的正義性、正當性。這與西方理論中的權利觀念一致,當商人因為個人利益而損害其他權利主體的利益時,一定會導致其他權利主體的抵制或法律處罰,從而損害商人個人利益;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當商人尊重其他權利主體的利益時,會導致其他權利主體的認同,這種認可的獲得可能會導致商人短期利益受到損失,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商人將獲得更大的利益,每個商人都存在逐利心理,具有功利意識。區別只在于追求的是眼前的或長遠的功利,是正當或不正當的功利。當然只有“義”才可以得到更長遠的、更大的利益。當然,這并不代表所有的舍“義”都可以取“利”。哈林將效用分為兩“物質效用”和“標簽效用”,他認為“物質效用”標簽指“利益”,而“標簽效用”是一種“精神產品”,指道德承諾;而道德承諾是追求利益的副產品,而道德行為僅僅是不屈從于最符合自身的利益,而去做一些并非獲利事情的副產品,即舍“利”取“義”。當然這種道德行為也有其內在依據,“市場經濟之父”亞當·斯密一生以兩部書立世,《國富論》揭示了人性的利己一面,而《道德情操論》則指出人性的利他面。從《道德情操論》可以發現,斯密認為人不僅有利己心,更有“同情”這一情感,而同情會產生人性中的利他的一面。因此人性中無論多么自私,都存在著關心別人的命運和幸福的情感。這種情感會導致商人愿意選擇舍“利”取“義”這一行為。
因此,為了構建和諧有序的師資建設隊伍,不僅需要建設尊重教師利益的商業精神,還需要建設公平競爭、樂于奉獻的商業道德。只有同時構建同時具備商業精神和商業道德的師資隊伍,才能保證師資隊伍建設過程的有序、高效。師資隊伍建設要求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商業道德,處理好義利關系,這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及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突出的意義。師資隊伍的商業精神建設認可教師個人利益的合理性,但教師在獲取個人利益時也需要正確處理好義利關系,教師在取得個人利益時,還需要履行教師的職業道德,尊重學生利益、其他教師利益、學校利益,即在強調教師個人利益時,肯定利他行為的道德必要性,肯定奉獻和公平競爭,強調評價教師行為的道德價值標準不僅是看其行為對個人的功利效果,還需要看其行為為他人創造的功利效果。
3 師資隊伍的商業制度建設
當商人愿意己“利”以取大“義”時,無論商業制度是否完善,都不會影響自身的商業道德。因此,本部分只討論商人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將舍“義”變成一種手段時,商業制度建設的迫切性和必然性。王小龍在假定商人只有在為了獲取更多物質利益,才會選擇商業道德承諾的前提下,通過研究發現以下結論,首先當市場經濟完全無分工時,不道德的商業行為會非常猖獗;其次當市場經濟存在固定性分工時,不道德的商業行為會大為收斂;因此可流動性分工的固定程度對市場經濟中不道德商業行為的形成至關重要。
在商業活動中,商人的目標是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同時作為交易主體的商人具有機會主義的傾向,而信息不對稱,給商人提供這種機會,并取得一種不正當牟利。當利用這種機會,只需要承擔很小的風險,而商人的商業道德無法達到自律要求時,便會忽視公平交易、等價交換的市場經濟原則,利用信息不對稱,非法或違規操作,獲取不正當利益,這種利益的取得可能會損害其他經濟主體的利益,擾亂公平市場秩序。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職位向所有人開放。具體到師資隊伍建設中,表現為所有教師公平、平等地競爭;為所有教師提供均等選擇機會;風險、責任和利益比較公正地分擔、分配。如果某教師采取的競爭手段是不正當的,不僅會遭到其他教師的譴責,嚴重者還會受到學校,甚至法律的制裁。如果學校在內部管理和分配中不公正,未遵循機會均等原則,風險、責任、利益不匹配,則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而對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教師違法違規行為,需要制定懲罰措施,當懲罰措施大于教師的個人收益時,教師可能就會放棄這一利益。當然不排除部分教師的機會主義想法,因此還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以便能及時的發現解決教師的違法違規行為。師資隊伍建設作為職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必須建構起一個公平的競爭機制和環境,強化教師的行為規范,以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建設商業文化師資隊伍的過程中,需要同時抓教師的個人利益和商業道德,并建立完善的商業制度,監督和保證教師的個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
4 結束語
面對太多的經濟全球化下的利益誘惑,同時互聯網時代又降低了不道德成本的約束能力,這一形勢要求各高校需要加快構建商業文化師資隊伍,給教師個人創造良好穩定的職業發展環境,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并用這種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其完勝就業人角色轉化時,能迅速處理利己與利他的關系為當代商業發展提供正向的、支持的、持續性的良性基礎。為了構建一支積極健康的師資隊伍,必須加強商業文化師資隊伍建設,這就要求同時從商業精神、商業道德和商業制度三個方面著手,缺一不可;即創造一個尊重教師勞動、肯定教師謀取個人利益行為合理性的商業精神,建設公平競爭、樂于奉獻的商業道德,建構公平競爭機制和環境的商業制度,從而最大化的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奉獻意識。因此加快推薦商業文化師資隊伍建設,是各高校持續高效發展的基礎,也是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歷史要求。
參考文獻
[1]邵傳林、金立民.商業文化傳統如何影響了中國式制度變遷[J].經濟學,2015,(1):89-98.
[2]朱新光、韓冬濤.商業精神對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J].江西社會學,2008,(11):118-122.
[3]羅森堡·小伯澤爾.西方致富之路[M].周興寶,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127.
[4]趙立行.西歐文化變遷中的商業精神[J].學術研究,2011,(10):103-108.
[5]余佳.傳統“儒商”與中國的新商業精神[J].社會治理,2016,(6):131-136.
[6]李欣、孫翠香.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以國家首批39 所骨干高職院校為例[J].職業教育研究,2016,(10):37-42.
[7]張慧仙.當代中國商業道德建設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倫理學,2009.
[8]王小龍.對商業道德行為的一種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1998,(9):70-79.
[9]張娜,趙曉.商業道德行為缺失的經濟學分析——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視閾[J].經濟與管理,2012,(3):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