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平 閆子恒
摘 要:改革開放至今,中國GDP一直保持著高速增,經濟總量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以分析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為目標,選取了1978-2016共計3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三大產業增加值數據,并引入了產業結構調整系數S1、國內生產總值指數GDPI、產業結構服務化指數TS等變量,運用Stata13.0 軟件進行了VAR 模型與VECM模型的構建,同時得出結論即: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經濟增長有正向的作用。并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VAR模型;VECM模型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03
1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假設
1.1 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需求與供給的理論提到,根據社會現象顯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往往會伴隨著人均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人們的購買力增加和消費者對于不同物品的需求變化,需求的變化最終又會導致供給方的相應變化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轉變。這是產業結構變化是由經濟增長推動的基本原則。
1.2 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
根據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生產資源從低效率部門向高效效率部門流動且資源配置趨于均衡即更加合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資料利用效率低下的部門的在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會逐步下降,而生產資料利用效率高的部門則與之相反。在相同的生產資料供給下如果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將更容易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
2 中國產業結構的模型構建與分析
2.1 數據選取與初步分析
2.1.1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主要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是否有正向的影響,為此,我們選取了1978年到2016年共39年的我國的各項經濟數值。采用的基礎數據有:1978年到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各年的產業增加值GDP1、GDP2、GDP3;產業結構調整系數S1(社會就業總人數中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所占的比重);國內生產總值指數GDPI,其中1978年的指數為100;產業結構服務化指數TS(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數據來源為2017年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本文從中選取了1978-2016年的各項統計數據以及進行了數據的處理運算。
2.1.2 數據初步分析
根據表格中顯示的ADF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各個變量經過差分處理后的平穩性。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GDPI、產業結構調整系數S1、產業結構服務化指數TS三個指數或比率型變量均為平穩數列,故可嘗試采用VAR模型進行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估計與分析。
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各年的產業增加值GDP1、GDP2、GDP3,四個數值型變量平穩性不一,故可以嘗試VECM模型進行模型擬合分析。
2.2.2 單位根檢驗
如圖2所示,所有特征值都在單位圓的里面,所以我們估計的模型整體是穩定的。
2.2.3 格蘭杰因果檢驗
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我國的產業調整系數是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和產業結構服務化指數的格蘭杰原因,產業結構服務化指數是產業調整系數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的格蘭杰原因。
檢驗結果說明,產業結構優化后會對經濟增長有著非常顯著的提升作用即更容易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的作用。而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不夠明顯,應該需要國家政策調控。
2.3 VECM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2.3.1 檢驗對應的VAR表示法的滯后階數
AIC的值達到最小時為3階,SBIC的值達到最小時為1階,通過后續的模型建立選擇模型擬合效果最優的那個階數即 3作為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
2.3.2 確定協整秩,即共有多少個線性無關的協整向量
在rank=0時,跡統計量的值67.8715大于5%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54.64,應該“拒絕協整秩為0”的原假設,在rank=2時,9.5701小于18.17,無法拒絕“協整秩為2”的原假設。因此,VAR (3)模型的變量序列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
2.3.3 估計該系統的誤差修正模型VECM(MLE方法)
根據Stata l3.0可以得到VECM模型的方程(由上文可知應有兩個協整關系模型,但由于第一個模型經過檢驗發現不穩定,故不在論文中敘述):
常數項系數為-1.36662 協整向量為(1,0,-0.4674549,-0.4784265),其中lgdp的系數被標準化為1,將協整向量移項,可將函數寫為:
由于模型構建的數據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無限接近為零,故選擇不計入模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均符合經濟理論的預期。
2.3.4 檢驗VECM系統是否穩定
3 結論
3.1 第一產業
由VAR估計模型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調整系數S1(即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占社會就業總人數的比重)對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有負向的影響作用,即意味著如果要提升國內生產總值,減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是一個有利因素。而在 VECM模型中也可以看到,盡管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在逐年增加,但是它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所起的作用卻越來越低,所以將其進行技術調整可能使其更好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3.2 第二產業
產業結構服務化指數TS(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對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具有正向作用,但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起的促進作用已經低于第三產業。但是第二產業也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所起作用不大,它需要不斷創新,不斷掌握核心科技,促進產業整體優化轉型,從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3.3 第三產業
數據顯示,中國在第三產業上的投入正在呈現指數型增長,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相促進,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它必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
參考文獻
[1]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4-16.
[2]鄭若谷,干春暉,余典范.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和制度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10,(2):58-67.
[3]易丹輝.時間序列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76.
[4]陳強.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62-319.
[5]李小平,盧現祥.中國制造業結構變動和生產率增長[J].世界經濟,2007,(5):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