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佳
豎琴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我們的印象里,豎琴是浪漫、優雅的樂器代表呢。其實豎琴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這個大家族里有很多成員。它們基本分為三大類:弓形豎琴、角形豎琴和框架式豎琴。在這三種基本形式里又有很多小成員分布在世界各地,接下來讓我們先來了解來自緬甸的弓形豎琴。
緬甸豎琴有很多名字,比如桑柯、桑高、緬甸彎琴等。早在《新唐書·南蠻傳》中就記載,古代緬甸地區驃國在唐朝時期進貢樂舞中演奏的樂器“鳳首箜篌”,清朝《大清會典圖》中記載的“總稿機”,都是緬甸豎琴的名字。
它是緬甸的傳統民族樂器,從古至今年代流傳時間最久遠的樂器。在近千年的發展中,它積累了大量的樂曲與演奏技巧,對緬甸的音樂風格有很重要的影響。緬甸人驕傲地稱它為“樂器之王”,演奏彎琴的人也被冠以“天上音樂家”的稱呼。在緬甸,除了專業的音樂家,學習演奏彎琴也受到了知識分子的青睞,成為必需的文化修養,由此可見它極高的社會地位。緬甸是一個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佛教是他們的信仰,受到整個國家尊重,因此彎琴也與佛教有著必然的聯系。在緬甸很多寺廟中都有演奏彎琴的浮雕,即使在中國敦煌壁畫的佛教繪畫中也有它的身影。
彎琴由比較硬的木頭(比如樟木、青龍木)挖制成船型,彎曲的金色琴首雕刻成象征菩提樹葉的形狀,共鳴箱上蒙鹿皮,有4個小音孔,周身鑲有精美的瑪瑙,并刻有象征性的花紋圖案。彎琴的琴弦沒有琴軸,是用紅色飾帶捆扎在彎曲琴頸的下半端,多余的飾帶形成紅色的流蘇垂在琴側,每一個細節都突出了它是一件雍容華貴的樂器,受到人們的崇拜與敬重。
演奏時,演奏者盤腿而坐,將琴放在腿上抱于胸前,右手拇指與食指彈撥琴弦,左手的拇指按壓弦改變音高。最早彎琴在節日盛會中用于歌舞表演的伴奏,隨著演奏技巧的提升,也被用于獨奏,或與管樂、打擊樂等其他樂器合奏。質樸、自然的音色,是彎琴最大的特點,婉轉悠揚的琴聲,直擊聽者內心深處的情感。
非洲加蓬豎琴是角形豎琴中的一種,它的樣貌相比緬甸彎琴更簡陋些,沒有精美的裝飾及圖案,只是由一整塊木頭制成,琴首雕刻人頭裝飾,粗礦的風格也正是非洲豎琴的普遍特征。加蓬豎琴的共鳴箱與琴首間有彎曲的頸,用來綁7根琴弦。演奏方式上,演奏者將琴豎起放在兩腿間,傾側在身前,雙手彈撥演奏。人們用最簡單的音符表達最純粹的快樂情緒,或是低低淺淺的哀傷。在不同的環境里,音樂,也許并不需要華麗的技巧就能奏出世間所有深淺不一的情感。
塔爾琴也叫六弦塔爾琴,是一種彈撥樂器。伊朗的長頸琉特琴,是古老波斯音樂的象征。在整個波斯文化歷史中,有著巨大的影響,許多波斯古典音樂都是在塔爾琴的基礎上編創誕生以及傳承的。塔爾在波斯語里即為弦的意思,它還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共鳴箱,大家都說像數字8的符號,但看起來它更像一只美麗的蝴蝶。仿佛這只蝴蝶揮舞著一雙翅膀在音樂家的指尖里流淌出美妙的音樂。它的共鳴箱非常厚重,琴面蒙有加工細致的羊皮,有6根琴弦,必須使用金屬撥子彈奏,能表現出較強的泛音,如同山谷中的回聲振蕩,低音深沉細膩,是伊朗古典音樂表演中必不可缺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