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佩思
在上一期的介紹中,小動物們在西方作曲家的筆下可是活靈活現、憨態可掬的。這一期,動物們來到中國了。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有使命要學習與傳承中國民族音樂留下的珍寶。民族民間音樂大多流傳于百姓之間,有記錄故事場景的,有抒發感情的,也有慶祝節日的,氣氛或熱鬧,或詼諧,也更親近人心。不知道小動物們在民族音樂作品里又有怎樣的姿態呢?讓我們一同來探索中國音樂作品里的動物世界吧。
惟妙惟肖的模仿—《鴨子拌嘴》《賽馬》
說起中國民族樂器,也許我們脫口而出的就是古箏、二胡、琵琶。如果要選擇一樣樂器去模仿鴨子的動作和聲音,恐怕像做數學題一樣有難度。作曲家安志順先生可真是太聰明了,他運用了各種民族打擊樂器寫出了《鴨子拌嘴》這部十分逗趣的小曲。例如,用交替敲打兩個不同的木魚聲音“嗒”“哆”模仿小鴨子一搖一擺地走路,還有用镲以不同的敲擊動作模仿小鴨子戲水、撲翅膀和吵架拌嘴的小景。《鴨子拌嘴》已被列入小學音樂課本,是一首非常適合大家去聆聽樂器發出的不同音量、力度,思考不同的聲音色彩和樂器配合,感受故事中鴨子的動作姿態,從吵架到和解的聲音表現。
欣賞了可愛的鴨子們,讓我們看向充滿奔放與豪邁的內蒙古大草原,映入眼簾的有藍天白云,少不了一群英姿颯爽的駿馬。一首享譽國內外的二胡作品《賽馬》可謂家喻戶曉了,這首作品是二胡名家黃海懷于1959年創作的。
1962年,他在“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獲獎后,此曲便風靡全國。在演奏技巧上,《賽馬》主要運用了富有彈性的跳弓、馬蹄聲般的撥弦和展露濃郁蒙古風情的顫指音,全曲需要一氣貫之、自然天成。當音樂奏響時,這個畫面便映入腦海里:蒙古族人民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觀看著節日賽馬,場面十分熱烈,心情無比興奮和喜悅。《賽馬》被改編成許多不同的版本和不同樂器演奏,最風趣的要數郎朗和郎爸、趙本山合奏的版本了。郎朗在國外演出時曾向觀眾介紹說,這鋼琴與二胡就像兩匹駿馬在賽跑,時而鋼琴像馬蹄跑得飛快有力,時而二胡模仿馬兒興奮而驕傲地叫起來,你追我趕,永爭先鋒,樂曲結束瞬間引來全場觀眾震撼歡呼。
詩與曲的結合—《海青拿天鵝》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聲。”
回憶起小學課本里這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句,還是那么婉轉悠揚,意境動人。在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上,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是息息相通的。從古至今,音樂家、畫家和詩人們常會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比如二胡名曲《空山鳥語》,作者的靈感正是來自于王維的這首詩,原句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音樂疊加上詩句,仿佛帶領人們走進空靈的山谷里。
細說一首最富代表性的名作,要數《海青拿天鵝》了。這是一首有力量有執念的琵琶名曲,琵琶彈指聲聲入耳。元代詩人楊允孚曾寫下:“為愛琵琶調有情……彈出天鵝避海青。”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海青拿天鵝》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琵琶作品。此曲主要描繪勇猛的神雕海東青在天空與天鵝激烈搏斗,最終將天鵝擊落的情景,也記錄了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獵生活。康熙皇帝曾贊嘆道:“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海東青被奉為“萬鷹之神”,這種堅韌不可摧的精神從音樂延伸到了文字,可見詩與曲之間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
經典背后的故事—《百鳥朝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民族音樂看似簡單明快,其中的內涵卻寓意滿滿。經典名曲《百鳥朝鳳》的前身是《百鳥音》,這是一首充分展示嗩吶藝術魅力的作品,演奏起來十分喜慶,別有一番風趣。最早的時候,《百鳥朝鳳》中一些片段是隨演奏者即興發揮的,嗩吶大師劉英的演奏版本可以說模仿各種鳥聲到了“真龍現身”的地步。
《百鳥朝鳳》曲名本身是一個成語。鳳凰在古代是傳說中的鳥王。而在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但它有一個優點:它非常勤勞。別的鳥吃飽了就是玩,而它忙著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收藏在洞里,并且日復一日地堅持著。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尋覓不到食物,餓得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干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與大家共渡難關。旱災過后,所有的鳥兒們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并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后,每當鳳凰生日的時候,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寓意著德高望重的人會得到大家的追捧。
中國音樂作品中,描寫動物的民間音樂還有很多,例如《孔雀開屏》 《寒鴉戲水》等等。相比西方的音樂作品,中國民族音樂蘊含了許多樸實的中國民間文化和深厚的中華歷史底蘊,同時展現了眾多民族樂器的精髓。在以上介紹的動物音樂中,更是體現中國音樂作品傳承了詩文中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由此感受到,每首音樂作品都蘊藏著一種精神,一種屬于炎黃子孫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