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后人注解曰:“或作女媧之腹。”又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自從盤古開天地,便揭開了人類發展的歷史。據歷史記載,華胥氏在山東濟寧古雷澤邊感孕,生下伏羲,在山東的承注山(現山東濟寧縣四十里)生下女媧。女媧又稱女媧氏、女希氏、媧皇、地母,生得牛首蛇身赤發,本領極大,一日之中,可以有七十種變化。女媧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東西可以陪伴她,使她感到十分寂寞,于是她就想仿照自己的模樣造人。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這一天造出人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因開世造物,被稱為大地之母。
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后人感念她對婚姻制度的貢獻,尊奉她為“媒神之祖”,又稱“高媒”,也就是婚姻之神。有了婚姻制度,于是就有了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有了相互依賴的宗族體系,構成了互助合作的社會結構。據說,夫妻同心合意、相敬如賓的典故最早是從女媧這里來的,“妻”字是“齊”的意思,表示夫妻之間要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女媧創造了婚姻制度,制定了禮德的原始面貌,人類由愚昧進入文明,后世尊女媧氏為帝、為皇,都是出自對她的德澤的一片感激之情。
傳說中還有伏羲與女媧為夫婦的說法。此說大約出現于西漢時代。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語,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的圖像,一邊標明是伏羲,另一邊是女媧。傳說很久以前,世界上只有伏羲和女媧兄妹兩個人,他們覺得實在是太孤單寂寞了,于是伏羲和女媧結婚成了夫妻,從此之后生兒育女,大地上的人類漸漸多了起來。
補天之說最早見于《淮南子·覽冥訓》。傳說上古時候,災害時常發生,天崩地塌,大火燃燒,洪水泛濫,惡禽猛獸殘害人類。女媧不忍人類遭受苦難,就煉制五色彩石來修補蒼天,并斬斷大神龜的四足立在大地的四周,將天撐起來,還殺死了興風作浪的黑龍,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蘆草燒成灰,將低地填高,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從此世間才逐漸恢復了太平。人類能夠生存之后,文化也得以發展,于是女媧又創造了笙簧來教化人類,使人類的文明得以發展。樂器把蟲鳴鳥語、風嘶溪唱絲絲入扣地表現出來,為人類增添了無限的祥和氣氛。據說女媧還是補傘能手,造傘業奉女媧娘娘為祖師。另外棉線的紡織界、繡補業及瓦窯業者也尊奉她為守護神。
民間有在媧皇廟祭祀女媧的習俗,除了把她看成神之外,主要是她在歷史上的貢獻,她應是母系社會時期的一位杰出首領,要知道“男尊女卑”是后來的事情,在遠古時代,女人可風光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