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超趙鵬武超
?
三峽庫區萬州茂和11組降雨誘發型滑坡機制研究
熊超1,2,趙鵬1,2,武超3
(1.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重慶 400700;2.重慶市二零八勘察設計院,重慶 400700; 3.西安科技大學 地質與環境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為了研究萬州茂和11組降雨誘發型滑坡形成機制,根據詳細的勘查和監測資料,通過滑坡變形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并結合降雨作用,分析滑坡的穩定性變化與形成機制。結果表明,茂和11組滑坡天然工況下穩定系數為1.13,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暴雨工況下穩定系數為1.04,滑坡處于欠穩定狀態;降雨發生以后,坡體穩定性開始下降,特別是每次強降雨以后,滑坡穩定性急劇下降。
三峽庫區;茂和11組滑坡;變形特征;失穩機制
三峽庫區歷來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曾發生過多次災難性滑坡[1]。比如1982年重慶云陽雞扒子滑坡[2]、1985年湖北秭歸新灘滑坡[3]、2003年湖北秭歸千將坪滑坡[4]等,都造成了重大損失。針對三峽庫區的滑坡災害,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由于區內滑坡勘查工作不完善以及監測時間較短,使得對降雨誘發型滑坡變形失穩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基于此,本文以萬州茂和11組降雨誘發型滑坡為例,根據詳細的勘查和監測資料,通過滑坡變形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并結合降雨作用,分析滑坡的穩定性變化與形成機制。力圖通過這樣的分析,從而為滑坡穩定性的評價及失穩預測提供基礎。
茂和11組滑坡位于重慶市萬州區五橋鎮茂和13組和聯合4組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08°26′49″,北緯30°48′45″。整個滑坡區縱向長348~435 m,橫向寬155~185 m,滑體平均厚度約16.5 m,滑坡堆積體約為9.6×105m3,屬中層堆積層(土質)滑坡,規模為大型滑坡。
茂和11組滑坡一直處于緩慢的變形狀態,并有繼續滑移的跡象和條件。滑坡一旦失穩,將危及土地面積5.2 ×104m2,人數120人,房屋建筑面積5 640 m2,并嚴重影響到萬州機場公路段的暢通。
滑坡區在地貌上屬于侵蝕堆積的低山斜坡地貌區(如圖1所示),地勢總體上呈北西-南東向臺階展布。滑坡高程為238~390 m,表面呈斜坡狀,滑坡斜坡坡角20°~40°,潛在滑動面剪出口高程238~252 m,滑動方向為110°~120°,滑坡體潛在滑動面主要為巖土界面。

圖1 萬州茂和11組滑坡地形圖
整個滑坡區可以分為2個亞區:滑坡1區和滑坡2區。滑坡1區是整個茂和11組滑坡的啟動區,包括后緣魚塘、稻田和前緣鐵路開挖回填地段,區內變形強烈,稻田新生拉裂下陷帶寬達2.5 m,由于鐵路施工,在滑坡前緣大范圍切坡開挖,前緣施工區及溝谷段橋梁基礎施工,造成滑體前側大范圍拉裂變形,機場路上下兩側斜坡,地表裂隙普遍發育,滑坡內因多次次級拉裂形成的弧形拉裂下錯臺坎分布明顯,裂隙主要分布于主滑剖面附近,以拉張、剪切、鼓張裂隙為主,蠕變滑塌、下錯現象明顯。滑坡2區為滑坡1區中部萬州機場公路以下至滑坡前緣段,由于前緣鐵路開挖和堆積體在滑坡后緣加載作用,導致滑坡2區也失穩。由于滑坡1區為典型的降雨誘發型滑坡,因此,本文只研究滑坡1區的失穩機制,下文中提到的滑坡均指滑坡1區。
通過通過現場勘查和調查,得出的滑坡剖面如圖2所示。滑坡體的物質組成為含碎(塊)石粉質黏土夾塊石組成,局部夾大孤石,滑坡體主要為崩坡積的粉質黏土夾碎(塊)石組成。其中粉質黏土呈褐色、褐紅色,質黏,可塑,碎(塊)石成分主要為源于J2s的青灰色砂巖,塊徑一般為0.2~3 m,最大可達7 m,分選差,磨圓度低,呈次棱角—棱角狀;且具有中后部碎塊石含量多,前緣碎塊石含量少的特點。土石比6∶4~7∶3.從滑坡體總體成分上看,整個滑坡體成分含量差別不大。

圖2 滑坡剖面圖(1—1')剖面
從滑坡地質剖面圖可以看出,滑坡體的滲透性較好,而下伏強風化泥巖和砂巖滲透性弱,可以看作相對隔水介質,形成由堆積物-泥巖和砂巖組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滲流場。當發生大氣降雨時,雨水沿滑坡體表層堆積物下滲到滑動面,被滑動面阻止繼續下滲,在滑動面以上形成滲流場,并沿滑動面從前緣排泄。從萬州區2008年各月降雨量可以看出,2008-05—2008-09降雨量較大。其中,2008-06降雨量最大為178 mm,滑坡變形加劇,坡體后緣張拉裂隙加速擴展,2008-05滑坡中部萬州機場上方擋墻進行過維修,之后出現寬22 mm的裂隙。
由于該滑坡為推移-松脫復合模式,根據滑面特征及地表變形情況,對1—1'剖面進行穩定性計算。本次計算僅考慮天然工況與暴雨工況兩種工況。根據《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地質勘察技術要求》萬州區茂和11組滑坡滑坡體防治工程等級為Ⅱ級,抗滑穩定性安全系數取1.15~1.20.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滑坡穩定性及推力計算工況表
工況天然工況暴雨工況 荷載作用自重+地表荷載自重+地表荷載 滑坡安全系數(Fst)1.201.15
計算得出萬州區茂和11組滑坡天然工況下穩定系數為1.13,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暴雨工況下穩定系數為1.04,滑坡處于欠穩定狀態。可以得出,降雨發生以后,坡體穩定性開始下降,特別是每次強降雨以后,滑坡穩定性急劇下降。
萬州區茂和11組滑坡屬于推移-松脫復合模式,滑坡體方量大,一旦失穩后果嚴重。本文根據茂和11組滑坡詳細的勘查和監測資料,通過對滑坡變形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結合降雨作用,研究滑坡的穩定性變化,得出茂和11組滑坡天然工況下穩定系數為1.13,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暴雨工況下穩定系數為1.04,滑坡處于欠穩定狀態;降雨發生以后,坡體穩定性開始下降,特別是每次強降雨以后,滑坡穩定性急劇下降。因此,盡快實施該滑坡的治理是必要和緊迫的。
[1]彭濤,徐剛,夏大慶.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及其減災對策[J].山地學報,2004,22(06):719-724.
[2]黃潤秋.20 世紀以來中國的大型滑坡及其發生機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03):433-454.
[3]王尚慶,陸付民,徐進軍.三峽庫區崩塌滑坡監測預警與工程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廖秋林,李曉,李守定,等.三峽庫區千將坪滑坡的發生、地質地貌特征、成因及滑坡判據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17):3146-3153.
2095-6835(2019)05-0106-02
P642.22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5.106
熊超(1986—),男,重慶萬州人,碩士,工程師,從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勘察設計工作。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