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軒騫 徐婧玲 山東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019年,中國與南非、肯尼亞等非洲國家開展教育合作交流,中國設置了5萬個獎學金名額,提供5萬個研修培訓名額,邀請2000名非洲青年來華交流;中南還建立了中非首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和一批即將揭牌的聯合實驗室,中國決定在非洲設立10個魯班工坊,向非洲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實施頭雁計劃,為非洲培養精英人才。2011年起至2018年,山東省設立的山東省政府外國留學生獎學金,每年安排了800萬元財政資金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魯實習,到18年,山東省可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校已近百余所。
外國留學生生源是潛在的傳播齊魯文化的友好使者,因此,招生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培養更多的傳播齊魯文化友好使者。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面向世界“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1],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齊魯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具有極其豐厚的內涵。認真分析和把握齊魯文化的深刻內涵,是文化傳播者推動齊魯文化國際傳播時首先要完成的任務。本項目組在進行對非洲留學生的調查采訪前,先設計了問卷對中國人自己對齊魯文化的了解情況、希望對外宣傳哪些文化做了調查,為本文的撰寫工作提供了借鑒。
首先梳理出齊魯文化中的精華,整理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著作和優秀思想,將精湛的文化思想與山東地方的民俗結合,通過發放問卷和采訪的形式,了解非洲留學生對于所列舉的齊魯文化的了解情況。
受訪的留學生大都在山東的高校就讀,其水平從HSK三級到六級不等,這里選取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位作為分析的對象。
首先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留學生A,來中國一年半,在山東理工大學學習漢語,曾到過北京、濟南、淄博。在他看來,與身邊的阿爾及利亞朋友相比,山東人工作的態度更加積極、努力;他以前的朋友們比較容易生氣,山東人比較和善、愛笑;而且在山東理工大學讀書,跟著本科生他還養成了早睡早起、運動跑步的習慣;A比較喜歡中國的京劇和美食;在有關齊魯文化的知識方面,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兩句最有感觸,并表示如果回國,愿意和本國的朋友分享這些句子,未來還想繼續留在中國繼續學習。
項目組成員還采訪到了來山東師范大學的肯雅塔孔子學院短期團,該團共有20余名肯尼亞學生,除了學習語言課程外還安排有參觀曲阜、爬泰山的行程,在體驗中國書法、剪紙、包餃子活動的同時,老師會講解部分儒家文化中的“禮儀”,如“食不言,寢不語”、“長輩不動筷,小輩就不能動”等。在參觀完“三孔”以后,留學生表示這里有濃厚的儒學文化氣息,漂洋過海來中國對話五千年的教育先導孔夫子,讓他們更敬畏也更熱愛中國。
其次項目組成員采訪了埃塞俄比亞的B,在中國學習的半年,她的水平在山東男朋友的幫助下提高了很多、進步明顯,了解了很多相關的齊魯文化,她認為山東人有不拘小節、外向爽朗的特點,作為公司派來學習中文的員工,她輕松、深刻地融入了齊魯文化的氛圍。
文化的差異性與齊魯文化的接受程度密切相關,文化越相似,接受齊魯文化的程度就越高;文化差異性越大,對齊魯文化的接受程度越低。與日、韓學生相比,非洲、歐美學生接受起齊魯文化來更加困難,非洲的學生介于兩者之間,孔子說“為人也孝弟”,“敬老”在非洲人的觀念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如:“老人能講出最好的故事”(斯瓦西里語)、“老獵人不會落入陷阱”(南部非洲)、“老人的勸誡是飯菜里的鹽”(加納)等等,在對非洲學生講解中國文化時,如果能讓學生聯想起本國所具有的類似諺語,則更有利于學生記憶和內化齊魯文化。
首先,持續發揮非洲留學生齊魯文化友好使者的作用,培養出懂得齊魯文化的非洲人,讓學生愿講、愿用,把從中國學習到的良好習慣和文化延續下去;相當一部分非洲學生是在政府的政策幫扶下來到中國學習的,他們學習漢語可能是當做一種工具,以便在中國提供的工作崗位上和中國人更方便的交流,所以更應該為他們講述有關禮儀、社交的齊魯文化,對學生更有用處自然學的也更認真。
其次,在文化傳播中,應該有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能一味地向留學生輸出、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其他民族,也應該吸納非洲文化的合理成分,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融合性,避免產生抵觸情緒;第三,注重傳播的高質量,無論是教材的設計、教學場所的布置還是社會宣傳,都要避免文化傳播的隨意性和粗俗化,保證最優質、最精粹的齊魯文化對非傳播;最后,山東作為齊魯文化的涵養地,在每年接收大量非洲留學生的同時,應該對山東人民進行全面的齊魯文化教育和宣傳,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作為地道的山東人,應該時時刻刻把優秀儒學文化外化,展現齊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