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佐松 張寶訓 恩施日報社
新聞媒體與經濟發(fā)展是“共生”關系。新聞媒體通過信息傳播和整合來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自身發(fā)展也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1]。
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美譽,擁有全球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硒產業(yè)總值為恩施經濟半壁江山。
硒產業(yè)騰飛的背后,離不開媒體宣傳推動。恩施日報社通過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精心策劃內容和充分利用融媒體渠道及手段,全力為硒博會和硒產業(yè)發(fā)展鼓與呼。
恩施日報社多年來堅持將涉硒報道作為報道重點,從上到下高度重視,當成一件政治大事來辦,多平臺多渠道聯(lián)合進行策劃和報道,“新舊”媒體廣泛參與,做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硒博會舉辦在秋季,但是報社每年均提前介入,發(fā)揮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主動策劃,精心組織。在新年伊始,報社就開始著手專項策劃,分工負責,幾乎讓涉及硒及硒博會的報道貫穿全年。
不完全統(tǒng)計,本社各平臺2018年涉硒報道合計1305條,2019年1月至8月1733條,其中,2019年中直接與“硒博會”相關的稿件就有152條。報社旗下日報晚報及微信微博網站等子媒,一年平均下來,幾乎每天都有一篇硒相關報道。
常規(guī)化報道外,報社還創(chuàng)新與相關部門聯(lián)辦《健康硒都》專版專題,對硒知識進行科普,加快特色產業(yè)轉型升級,推進硒標準體系建設。當然,報紙上的涉硒報道,報社旗下的新媒體更是及時轉載,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予以推文。
現如今,媒體融合大行其道,大勢所趨,新聞報道再也不是媒體的“單打獨斗”,而是新舊媒體融合,多種傳播內容和渠道等整合之后的集約式傳播。
恩施日報社旗下有“兩報兩網三微信公眾號”,在對硒博會盛會進行報道時,打破了以往的部門界限,內容進行統(tǒng)一采集,人才和平臺打通整合,子媒再各取所取,發(fā)揮各自特點和優(yōu)勢制作產品,對硒博會進行全程全息全景報道。
硒博會現場設置采集中心,新聞“中樞”靠前指揮。靠前在會場設置硒博會現場新聞中心,結合事前的會前、會中等報道內容,隨時匯總現場掌握的具體情況,臨時中心形成與后方的橋梁,與后方編輯中心及時溝通,實時、適時對采集的信息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
新媒體的即時性和豐富性,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硒博會的報道中,報社除了自身各媒體平臺的內容采集編輯出版推送外,還承擔了硒博會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等平臺的維護。有許多硒博會信息,均是在第一時間推出,這得益于一線新聞記者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
借用先進傳播技術,探索現場直播等新報道形式。隨著網絡技術的日臻成熟,網絡直播可謂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利用便捷的移動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直播的“網紅”。在硒博會的報道中,恩施日報社也探索現場直播等新的報道形式,近幾年先后推出“硒博會直播”“幺妹兒帶你逛硒博會”等品牌直播。區(qū)別于單純的現場直播,前方記者采用抖音微視小視頻配圖文等形式穿插直播,現場網友同樣可以參與直播和互動評論,增加報道的即時參與性,擴大硒博會報道影響力。
新舊結合,優(yōu)劣互補,各平臺形成“融合傳播”格局。記者信息采集還只是完成報道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記者在整個報道工作中充當這食材提供者,后期編輯則是廚房里掄勺的烹飪者。圖文等信息統(tǒng)一提交至稿庫,報紙和新媒體再根據各自特點和需要取稿編稿。2018年硒博會期間,由報社集中采集力量,采訪了大量獨家的、鮮活的、深度的硒博會及硒產業(yè)的公共稿件。
地方特色節(jié)會,從來都是媒體的新聞及經營富礦。
社會的變化驅動著媒體傳播行為與方式發(fā)生著深刻變革,地方紙媒也應當準確識變、科學應變和主動求變,順應媒體融合趨勢,充分利用新的傳播技術和渠道,加快傳統(tǒng)媒體提檔升級,走一條供給側結構改革之路。
第一屆硒博會開始,恩施日報社就取得組委會獨家授權,策劃出版硒博會會刊,打造恩施硒百科全書,會刊精心策劃,印制精美,深受領導、讀者和商家的喜愛。
會刊300個頁碼左右,內容涉獵廣泛,有當屆硒博會會議指南和會場布置、有全國富硒區(qū)的硒資源介紹、當前恩施硒產業(yè)現狀及作為,還有當地美食和旅游資源的推介等。
以2018年硒博會會刊為例,首頁以“新硒望”為題統(tǒng)貫全篇,內文以“硒其事”“看硒奇”“硒客來”“硒明星”“硒版圖”等部分,全面介紹恩施硒產業(yè)發(fā)展和當屆硒博會信息等。與此同時,會刊也為廣大涉硒企業(yè)提供展示平臺,打通線上線下平臺,服務企業(yè)及產品營銷,效果良好。每屆硒博會刊,報社穩(wěn)定收獲上百萬元廣告收益,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其實,硒博會報道只是恩施日報社媒體融合報道的一次嘗試,硒博會報道的媒體融合探索,或多或少正在向“平臺共融、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靠近。但是短板明顯,需要改進,特別是要加強內容與平臺的融合,加強對人才的培養(yǎng)。新媒體時代下,地方紙媒編輯人員要培養(yǎng)較強的專業(yè)技能、新聞知識、新聞敏感度、社會責任、政治素養(yǎng)與跨媒體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視頻拍攝和處理的基本技能,為融媒體傳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