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旺 胡建華 賈志萍 湖南大學出版社
細觀中國大陸童書市場,特別是兒童繪本市場,不難發現,“引進多,原創少”是當前的突出問題。然,“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我們在分析中國大陸當前原創繪本現狀的同時,必深究其因。
數據表明:近年來中國每年引進國外少兒圖書版權近4000種,且在我過版權貿易中,少兒引進圖書成功案例多,相對其他版權貿易板塊,分量明顯較重。究其原因,其一,兒童繪本源于西方,加之在近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新的兒童觀以及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作品的誕生,都是伴隨著20世紀初魯迅、周作人、葉圣陶、張天翼等一批大家們大量翻譯國外經典兒童文學名著開始的。其二,對出版社而言,若自己去組織一套少兒選題,組稿難度大,書稿質量難保證,風險大,見效慢。而一套國外獲獎、暢銷童書,不僅省去了組稿的麻煩,且書稿必定質量高。其三,正因為大陸兒童繪本出版其內容長期倚靠版權引進,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系列品牌效應、名家效應。
然而在某親子圖書館論壇開幕前面向讀者發起的網絡調查中,80%的讀者選擇了“非常希望孩子能從小就經常接觸原創繪本,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作為兒童早期認知的讀物,其教予孩子的不該只是圖畫故事的本身,更應向孩子傳遞故事所反映的文化和價值觀。筆者長期的社會調查中發現,在接受文化舶來品時,家長和孩子難以產生文化共鳴,也難以擁有民族認同感。所以,中國讀者對本土原創童書有著很強的需求。
筆者對當當近5年來童書大數據進行了分析,從中得出:其一,童書總銷量持續攀升,近五年呈連續同比增長趨勢,且整體童書和中國原創童書銷售增長曲線與相似;其二,在當當童書品類中,原創圖畫書的品種數量占比均為30%左右;其三,中國原創童書銷量持續快速增長,原創圖書為整個童書品種及市場的增長做出了一定貢獻。
目前,中國已有不少出版社開始嘗試出版一些原創繪本,特別是專業少兒出版社。中國政府對童書出版已愈發重視,一些原創圖畫書獲取了國家出版基金等官方資助。如中國少兒出版社選取了《小蝌蚪找媽媽》《雪孩子》《小馬過河》等30個中國經典兒童故事,精心策劃了一套“中國原創圖畫書”,并獲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2013年天天出版社開始全力進軍原創繪本版塊,其出版的《辮子》也剛剛在第25屆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圖雙年獎獲“金蘋果獎”。又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開創“二十一世紀中國原創繪本基地”,以此為研發中心,致力于國內原創的繪本的開發……
在原創繪本中,能夠真正稱得上精品的也只是少數。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中國原創繪本中,不少仍停留在對歐美及日韓繪本的模仿上,很少有生動地用自己的畫風說好中國故事的作品,形成自己的特色的產品不多。甚至有的原創繪本里的中國兒童形象嚴重雷同于歐美兒童形象,繪本中兒童的名字也使用了“愛麗絲”“彼特”等外國人名,讓人啼笑皆非。
國外繪本沒那么條條框框,不會為了說道理而說故事,往往哲理蘊藏于一個生動活潑并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中,甚至有的通篇就是講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而國內繪本總擺脫不了說教,在內容上缺乏想象力和獨創性,更多從成人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視角出發。
繪本創作并非只重視圖畫的活潑與生動,或只重視單一文字的優美、有趣,若是圖畫文字銜接欠佳,依舊難以成就精品。然而在一些中國原創繪本中,圖文很難共同參與敘事,其中的圖畫充其量只能算是較好的插圖和配畫,將文字去掉,圖畫不能自然而然銜接成一個很好的故事,更別提“文+圖”和“文×圖”了。
國外繪本畫風靈活,不追求匠氣的精美,反而追求童趣的稚拙。然而在他們的圖畫中卻具有讓人驚詫的想象力,在他們圖畫的延展的留白中能給孩子無窮大的自我發揮和想象空間。而國內繪本要么畫質不高,要么追求絕對的精美,畫面缺乏想象力,缺乏延展性,讀完后讓人接收到的僅是一連串的終止符號。
語言本身是有節奏與韻律的,在很多原版兒童繪本中,如《Five little monkey jumping on the bed》是極具韻律之美和節奏之趣的。孩子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三兩遍親子共讀后孩子便能背誦下來,且孩子能在多次朗讀后自發地翻來覆去反復誦讀。這正是國外原創圖畫書魔性韻律感的魅力,這恰巧也是國內繪本忽視之處。在中國的原創繪本中,甚至在優秀的原創作品中,如保東妮的《那些糖葫蘆串兒》《跟著姥姥遛彎》等作品,畫面很美,但語言缺乏平仄韻律感,語言的組建缺乏節奏性,反而不如古人的唐詩,三字經,千字文等。
分析以上成因,其目的并非對中國原創繪本進行吐槽,而是去其弊端后,期待未來有更多符合中國國情,讓中國兒童或眼睛一亮,或撫掌開懷,或心頭一震的,圖文俱佳,圖文間具有奇妙默契與張力的原創繪本的出現。使中國故事、中國繪本牢牢深耕中國大地,最終走出中國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