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芬 烏魯木齊晚報
在全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的工作迎來了新的挑戰。一直以來,新聞記者肩負著宣傳思想的重任。全媒體環境下,記者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重點加強“四力”建設,才可為公眾呈現出更好的新聞作品。
新聞記者的“四力”主要包括“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這四種能力為相互聯系而又統一的整體。新聞實踐中,“四力”是展現記者專業能力、精神風貌以及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在全媒體環境下,記者需要不斷學習,汲取各個電視媒體、新媒體等各類門戶網站的稿件優點,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在采寫新聞報道時,充分融入眼、腳、腦等能力,借助多種新媒體手段,以敏銳的嗅覺,挖掘出受眾關注的素材,編寫出具有層次和深度的新聞作品,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與傳播力。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報業先驅趙超構就提出:“最好的新聞在越走越寬廣的道路上。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頂著露珠、冒著熱氣、透著地氣、聚著人氣的作品來。”
這段話告訴每一位新聞人,好新聞永遠是深入基層第一線得來的。以《吉林日報》“村事管理按圖索驥”一文為例,記者深入村莊參訪,通過和群眾之間展開深入交流,同時利用全媒體時代下的網絡優勢,發現新型管理模式受到群眾的歡迎,進而挖掘新聞的深度信息。經過大量的網絡資源搜索以及實地調查,找出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農民享有對村事的監督權和參與權。報道刊發后,登上了《紀檢監察報》以及《農民日報》的頭條,同時央視“朝聞天下”也對報道進行深度解讀,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此可以看出,深入群眾和基層,借助全媒體時代下的資源優勢,才能保障報道深度[1]。
全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應具備一雙“火眼金睛”,才能透過新聞信息的表現,挖掘本質。例如:網絡上曾經出現“大媽碰瓷兒童玩具車”的內容,引發群眾熱議,觀看的網友一時實踐對大媽行為提出譴責,更有好事人員用“人肉”方式搜索大媽信息,并在網絡上公布,迅速將其推至風口浪尖,導致其和家人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后來經調查,大媽身負舊疾,在受到玩具車碰撞之后導致復發,根本不是“碰瓷”。此案例中記者未能對網絡信息展開仔細判斷,導致群眾身心受到傷害。因此,在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具備識別信息的能力,將“含金量”更高的新聞內容呈現給觀眾。
強大的腦力也是新聞記者對新聞信息的敏感程度,屬于記者在工作過程中的基本素養。在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具備勤動腦、多思考等習慣,通過判斷,明辨新聞內容的真偽,擴展新聞內容深度。通過對信息抽絲剝繭般的研究,在腦力加工下,創造出精良的新聞內容。
近幾年,本人在采訪題材上瞄準“人文歷史”和“轉型中國”,抓取標桿事件,抑或是深挖蘊合深意的“日常新聞”。相繼在《烏魯木齊晚報》副刊主筆采寫的系列策劃有:“老街巷”“彈地名”“烏魯木齊老建筑”“烏魯木齊老字號”“影院傳奇”“物美·情深”“來到新疆”等系列,將人物故事放置于城市時代的變遷背景下,表達了時代的大主題,引發了大批讀者的情感共鳴,一些稿件還極具史料價值,也斬獲了幾次新疆新聞獎。
新聞記者的筆力決定著報道質量。在此能力的培養過程,應創新語言表達形式,引經據典的同時融入網絡元素,展現出新聞報報道的精美、真實、有力的特點。對于記者而言,必須掌握新的“融本領”,使自己成為媒體融合潮流中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一名“手機記者”是前提。融媒體推出的新聞,顯著特點就是第一時間的現場感。這就要求記者熟練運用手機,掌握視頻、文字和圖片的采集傳送方式。通過提前“做功課”,使得采和編之間的“交接棒”更加緊湊,甚至能夠“跑”贏直播。這種真正的原創報道,“新鮮度”自不言說,自然會有較高的傳播性。
記者在全媒體時代下,通過對網絡流行元素的研究,融入觀眾喜愛的表達方式進行撰稿,使得一直以來給人嚴肅印象的新聞節目散發促巨大魅力。新聞記者要贏得輿論主權,應不斷創新,強化自身筆力能力,結合受眾思維,創新寫作方式,促使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內容吸引力更強[2]。
總而言之,在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只有不斷提升“四力”,才能將新聞信息進行精確整合,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因此,在實際工作環節,應將“四力”建設作為重點,放開雙腳、洞察新聞、積極思考、妙筆生花,讓新聞報道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爭取成為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經典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