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杰 中國計量大學
我國教育改革事業日益發展,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搖籃,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高校都在擴招,每年入學人數也都呈倍數增長,學生在這樣一個人口密度大的“小社會”中生活、學習,是非常容易受到威脅和干擾的。如果高校不能及時、穩妥的處理已經發生的危機事件,不僅會打亂學校學生正常有序的生活節奏,嚴重時還會影響高校甚至社會治安的穩定。所以,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安全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保證高校學生的安全是一件非常困難、復雜的工作,所以高校通常都設立了專門的機構,配備了專門的管理人員。面對當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不完善的現狀,高校有必要利用新媒體信息對學校的安全管理機構進行完善,保障學校安全。高校通常會設立獨立的機構,建立學校安全管理機制、關注學校安全動態、處理突發危機事件,高校也會加強安全管理機構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開展安全管理座談會,組織機構工作人員加強訓練等。例如,北京某高校建立了校園安全網絡公共服務平臺,專門管理學校安全,在學校、宿舍、教學樓以及圖書館等學生活動密集的地方設立檢查入口,對出入的人員、車輛進行詢問,確認身份并且登記之后才允許進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學生以及老師等在校人員的安全;校園安全網絡公共服務平臺也負責戶籍、失物招領、消防等問題,在保衛處網站上即可找到這些服務平臺的入口,保證學校安全。校園安全網絡公共服務平臺最大程度的為學校師生提供便利和安全的環境,讓高校工作人員和學生能夠感受到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管理的便捷和可靠。
師生安全、師生利益和學生學業是高校危機的三大部分。危機事件一經發生,高校安全管理部門就要立即成立應急小組,針對此次危機事件展開調查。安全小組成員除了管理部門人員外還要包括此次危機事件涉及到的部門人員,最大限度保證危機處理的及時性,保證應急措施的合理性。在處理危機事件時應該合理分配工作,遇到事情要放在明面上大家一起解決,如果只是一味地掩蓋事情的真相,只會導致事情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所以,在發生危機事件后,高校應第一時間利用網絡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并提出解決方案,防止小道消息或者媒體以及民眾的惡意揣摩,給高校和社會帶來恐慌。另外,許多高校的管理人員害怕承擔責任,所以在發生危機事件后會選擇隱瞞真相或延遲報道,殊不知這會給本次事件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所以,高校要明確安全管理責任制度,管理人員要勇于承擔責任,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站出來,安慰學校師生和社會的恐慌情緒,讓他們看到高校的責任感以及處理事情的能力。例如,在復旦大學“投毒案”事件中,復旦大學第一時間就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并且不斷更新報道,對受害者情況和事件發生的過程進行全程的報道,成功的控制了社會輿論的蔓延,在最大限度上減少了負面新聞的出現。另外一件發生在中南大學教師沖撞教官的安全事件,中南大學就通過利用媒體資源和線下報道的方式,在三天內快速的解決了本次事件,給學校師生以及關注本次案件的社會媒體等進行了詳細的案件陳述,讓社會和學校了解事情真相,平息此次危機事件。
在高校危機事件頻繁發生的今天,各個高校都始終在探索聯動體系,但是目前的聯動模式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不能應用于實踐。但是近年來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推動了聯動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時代下微博、微信等網絡信息媒體發展迅速,高校安全管理與之結合不僅僅是擴大了高校安全管理的范圍,該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機動性。高校師生可以在任何網絡下通過新媒體渠道與高校安全管理系統取得聯系,咨詢與安全相關的問題,降低安全風險,保證人身安全。所以,安保部門與學生、輔導員,安保部門與學院,安保部門與公安機關之間的相互聯動的一體化新媒體工作體系的建立,可以共享安全資源,互通消息,有效的防范危機事件,及時處理危機事件。只有一體化的安全系統才能保證高校師生的安全問題,發生危機事件后互相聯動,將危機現象第一時間傳達給師生,提醒師生做好安全防范。
當前的高校安全還是受到了來自自然、社會和高校本身的影響,所以高校的安全管理還是有待完善。所以,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要利用互聯網資源在源頭上遏制危機事件,在發生危機事件后積極面對社會媒體,引導輿論的正確風向,做好處理以及收尾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高校也要通過宣講會向師生傳達危機意識,普及一些應對危機事件的方法,保證師生能夠保護自身安全??傊?,高校要充分調動新媒體的能動性,在高校安全管理方面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保障高校安全管理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