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琳
曲藝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著各民族的精神文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曲藝這種主要基于傳統農業社會和漁牧業社會的藝術類型,在現代社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培養新人、為曲藝事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已成為當下曲藝傳承和發展刻不容緩的事實。
一、高校建立曲藝專業教育勢在必行
(一)高校曲藝專業教育現狀堪憂。發展至今,傳統曲藝亟須專業化、系統化和規?;呐囵B人才,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僅限于以往的師徒傳承、家族傳承、自發班社等傳承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目前對于曲藝的傳承來說,仍沒有被正式納入專業化、系統化和規?;母叩冉逃?,多數高校現狀如下。
1.曲藝價值觀缺失。目前,從大部分藝術院校和高校來看,沒有開設曲藝專業,更沒有在傳統曲藝基礎上形成教學要求和評價方式。在課程設置上也沒有具有獨立意義的曲藝理念和內容結構,以及進行系統的曲藝理論教育。這種狀況表現出的是對曲藝這門藝術門類的認識不足,即曲藝價值觀的缺失。實際上,傳統曲藝是建立在本土文化傳承與創作模式的基礎之上,其意義與“主流”文化一樣是具有自身價值的,不同地區多元的傳統文化背景,決定了與此共生的多元文化格局及其不同的曲藝所表現的價值取向。
曲藝藝術通過與其它文化形式的結合,展演和傳承著不同民族在心理、思維、審美觀和行為方面的深層意義。
2.課程設置與傳統曲藝傳承脫節。在現行的高校藝術教育中,傳統曲藝較少進入課程設置的范圍。對于學生來說,是否具有傳統文化的知識結構,是否了解傳統曲藝,并具備一定搜集、研究、傳播傳統曲藝的能力,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加之受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無形中對傳統曲藝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傳統曲藝失去了應有的位置。盡管一些藝術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穿插式”的曲藝介紹課程,但實際上仍與傳統曲藝傳承脫節。
3.缺乏曲藝教材。曲藝教材始終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它直接影響到傳統曲藝教育的推廣和革新。很多地區的藝術教育根本沒有涉及傳統曲藝,或僅僅把傳統曲藝作為“點綴性”教學,實際教學中曲藝只相當于增色添味的一道“土菜”。在這種情況下,何以談及曲藝傳承,更說不上培養學生對傳承發展曲藝的意識了。
4.曲藝師資缺乏。現狀中,傳統曲藝教師極度缺乏,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缺乏傳統曲藝的理論和實踐,也沒有充分考慮到傳統文化中曲藝教學的實際需要,這種情況下傳統曲藝失去了應有的教育傳承渠道,嚴重地阻礙了曲藝的傳承和發展。這說明相關教師需深入到各地區民間進行學習和實踐,加強培養曲藝教師是曲藝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高校是專業性、系統性、規?;囵B曲藝新人的最佳教育園地,大學生作為時代前沿的智慧群體,是曲藝發展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傳承群體。目前中國僅有幾所院校開設有曲藝專業,如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北方戲曲學校、蘇州評彈學校、遼寧科技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這遠遠不能滿足數百個曲藝品種的傳播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所以,興辦曲藝專業,增設相關的專業學科,全面地培養各民族各地區的曲藝人才,不只在創作和表演方面培養曲藝人才,還要在舞臺設計、音樂創作、伴奏、編輯、理論研究、師資等方面培養人才,這樣才能使中華曲藝源遠流長。
(二)曲藝專業教育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1.曲藝專業教育。曲藝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應成為藝術院校、高校專業學習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高校曲藝專業教育,包括文化基礎中的曲藝教育和曲藝技術教育。
文化基礎中的曲藝教育,是指曲藝已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行為,它整合于社會文化環境,融于整個社會文化中。文化基礎中的曲藝教育,符合與文化意識、行為、形態三位一體的生存規律,有其生存的條件、依據和存在方式。它由相關的曲藝意識、行為、形態三個基本層面構成而存在于實際社會中。其中,曲藝意識體現了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特定存在環境的直接表現;曲藝行為則反映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傳統曲藝意識的直接表現;而曲藝形態是這種直接表現所凝集的曲藝形式及形式系統。因此,曲藝的內涵是這三方面的辯證統一的實踐和發展。文化基礎中的曲藝教育決定了曲藝技術行為的教育。曲藝技術行為教育是指特定人才的培養,即曲藝專業教育。它是以文化基礎中的曲藝教育為依據,由市場需求決定培養專業人才的。
2.曲藝學科的建設。目前在中國曲藝家協會的指導和推動下,曲藝本科教育、曲藝專業人才培養教育以及曲藝普及性教育,正逐漸在一些高校展開,隨著曲藝高等教育發展態勢的推進,中國曲協及時提出了曲藝學建構的方向和目標,開展了曲藝教材編寫出版的工程。這些有遠見且及時的工作,極大地推動了曲藝學科的建設和傳統曲藝的傳承和推廣。
可以說中國曲藝學科的建立,從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視野、更新的角度加強了對中國曲藝的研究,既進行系統的學科體系探討和建構,也進行現實問題的研究和探索。為積極有效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曲藝學術交流搭建了平臺,為促進曲藝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3.曲藝教育與弘揚民族文化聯系起來。傳統是在不斷創造中逐漸形成的,繼承傳統就是在前人基礎上的不斷地革新和創造。文化遺產的繼承也是知識的繼承,只有當我們把曲藝教育與曲藝藝術的發展與弘揚民族文化聯系起來,將曲藝教育現狀與民族利益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做到傳承和傳播中華曲藝文化。
從弘揚民族文化來說,一方面讓傳統曲藝積極融入到現代教育當中;另一方面也保持應有的傳統性的文化整合,既加強各民族的曲藝交流,又維護自身獨具特色的傳統曲藝,整合現有的優勢,對適應新時期曲藝學科理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應該說各民族曲藝的失傳定會嚴重影響到我國曲藝的傳承與發展。因此,深入細致地研究各民族曲藝,是當前和今后曲藝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當前曲藝藝術已邁入教育發展階段,綜合系統的研究各民族曲藝,較好傳承我國各民族曲藝精髓,也是 21 世紀中國曲藝發展趨向。
二、“互聯網+”對曲藝傳承發展不可忽視
“互聯網+”是創新 2.0 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通俗地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實現創造性轉換,創造新發展。改革開放初期,當時廣播電臺將曲藝作為主要娛樂節目進行播放,曲藝通過電臺進一步得到傳播。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電視機走進城鄉居民家中之時,觀看電視節目便成為廣大群眾的重要文化娛樂需求,曲藝也成為電視藝術欄目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傳播信息發展突飛猛進,互聯網等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地將傳統曲藝帶入了 21 世紀的“互聯網+”時代。
(一)在線教育是曲藝傳承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即e-Learning,或稱遠程教育、在線學習等,是曲藝傳承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現行概念中,在線教育一般指的是一種基于網絡的學習行為,與網絡培訓概念相似?,F有的在線教育,以語言類、應試類發展最為迅速,其次藝術等科目也逐漸得到了人們大膽的嘗試。通過網絡,學生與老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此外,借助網絡課件,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實踐。這種大數據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傳統教育形式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曲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互聯網+”為曲藝傳承助力,我們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二)“互聯網+”對曲藝傳承具有多種優勢。1.可增強曲藝的繼承性。當下各地曲藝藝人普遍老齡化,專業曲藝團體由于經費和人才的匱乏也遇到了發展的困境,這都表明傳統曲藝面臨著流失甚至消失的危險。因此,目前重要地是將曲藝在傳播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只有聽到、看到、接觸到曲藝的人多了,讓大眾產生興趣、讓曲藝愛好者多起來,曲藝才能生生不息?;ヂ摼W是現今傳播最快、最便捷、最廣的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可將優秀的曲藝作品展現在世人眼前,例如:想聽正宗的蘇州彈詞,不用到蘇州也能視聽到,“互聯網+”打破了時空局限,可使曲藝充分地體現出繼承性和實效性。
2.可促進曲藝的創新性。近年來,極少出現與傳統曲藝優秀節目媲美的新節目,這是曲藝發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除去方言方音“說唱”表演的地方性曲種,采用普通話說唱表演的新節目少見,曲藝新人們依然靠吃祖宗的老本過日子。而“互聯網+”可促進曲藝的原創性,當具有時代感、具有人文精神的喜聞樂見的曲藝作品出現時,“線上”“線下”一夜便紅遍大江南北。傳統曲藝可以通過互聯網廣泛征集,挖掘好的曲藝作品、新人,以促進新時期曲藝的創新發展。
3.保證了曲藝的系統性。曲藝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我國各地各民族中,都有各自獨特風格和韻味的曲藝曲種。過去曲藝的資料記載和資料整合,不僅更新慢,還無法做到全面而準確,互聯網則可以實現曲藝的系統性整合。比如,可以由曲藝研究者建立網站,按地區、民族來劃分,每個區域每個曲種的資料,由各地曲藝工作者在當地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與協助下完成,并且可以做到及時更新。這樣不僅讓曲藝的資料信息與時俱進,還保證了曲藝的全面性和系統性。
4.可提升曲藝的專業性。我們對曲藝有著一定的誤解或不夠重視。例如很多書店的書架上,曲藝類圖書經常被歸放在戲曲類圖書中。很少見到曲藝書刊貨架。又如在少數民族藝術的分類當中,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被歸在少數民族民間文學里,或被歸在民間音樂中。如此很多的現象,都說明人們對曲藝的知識、概念認識不足。“互聯網+”為大眾提供了信息平臺,可以快速準確而全面了解和學習各民族曲藝,通過互聯網可以提升和學習曲藝的專業技能和知識,讓全面、系統、準確的曲藝技能和理論知識傳遞迅速,學習便捷。
三、“互聯網+”與高校曲藝專業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曲藝專業教育的實現,是曲藝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互聯網+”與高校曲藝專業教育的結合,是當代傳統曲藝發展的一個趨勢,開啟了新時代視野下曲藝的發展之路。
(一)拉近了曲藝與學生的距離。由于受慣性思維模式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不能正確看待曲藝?;ヂ摼W的出現,大大拉近了曲藝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極大地調動了大學生對曲藝的興趣和積極性。手機軟件 APP、微信公眾號訂閱號、微信小程序、網絡直播課等形式,讓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感受到曲藝文化的魅力,能時時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了解曲藝藝術更加系統、專業化。
(二)讓曲藝教學更具時效性。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曲藝社團,但在發展過程中屢屢遭遇困境。很多地方院校學生自主成立的曲藝社團或曲藝聯盟,都因各種原因少有持續。而在曲藝社團中則以相聲、評書之類的形式居多,這是因為在其他曲藝的藝術形式上,缺乏較為專業的指導。互聯網的出現,可解決這些專業問題。學生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便捷地與專業曲藝老師進行交流互動,老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對學生們及時進行專業指導。有了正確有效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辦好曲藝社團。曲藝工作者可以錄制好曲藝課程,或以直播課的形式,放到互聯網上供學生們學習,讓學生們對曲藝知識和技法及時獲得有效指導。除了課程之外,曲藝工作者還可建立論壇,供曲藝愛好者和學習者學習相關理論,相互探討和學習;也可以讓學生上傳自己的曲藝表演視頻,讓曲藝專家和老師們指導和點評。有了“互聯網+”和高校曲藝專業課程,打破了傳統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們可以利用課余的碎片化時間進行曲藝學習,這為曲藝學習者或愛好者建立起一個專業且便捷的學習平臺。
(三)為曲藝學習者提供交流平臺。當代,大學生是新媒體的使用者和未來的主導者,他們非常擅長通過互聯網的一些形式來展示自己、分享自己的喜好。所以,愛好曲藝的大學生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下的新媒體,展示自己的原創曲藝作品和自己的曲藝藝術實踐,一旦得到了網友的贊賞和關注,一方面會激發學生們的創作熱情和對曲藝學習實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會讓更多網友關注到曲藝,并被曲藝的風韻所吸引。這樣不僅擴大了曲藝的傳承,同時使曲藝文化在社會各階層廣泛傳播,運用互聯網可在高校開展曲藝作品的征集,集思廣益、招賢納士,為曲藝輸送新鮮的血液奠定了基礎,為創造喜聞樂見的曲藝作品做了準備。
(四)搭建起曲藝工作者與愛好者的溝通橋梁。“互聯網+”為曲藝工作者與愛好者提供了溝通上的便捷。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直播平臺等等,都能讓曲藝工作者與愛好者相互交流,分享學習心得,探討對曲藝作品的理解,不僅增強了曲藝愛好者的歸屬感,還讓愛好者們及時獲得提升,達到交流互動。當代,曲藝的發展繁榮離不開互聯網,離不開高校曲藝專業教育,互聯網讓更多的大學生實現對曲藝的追求,并及時得到曲藝藝術家和藝人的指導,互聯網讓曲藝工作者與大眾可隨時溝通互動,使大眾學習曲藝更便捷,“互聯網+”和高校曲藝專業教育可為曲藝藝術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曲藝人才,同時可培養一批曲藝愛好者和欣賞者。想讓傳統曲藝有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借助互聯網,讓傳統曲藝在創新中發展,在各高校落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