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泉
正當三蝦面上季,上海的陳衛伯先生約我到蘇州裕興記聚聚,一見面我有點不放心地先問他:“你是如何來蘇的?”“便當的,手機上買張火車票,蠻快,不是已經到了。”他爽朗地回答。好久未見的陳老師還是步履輕盈精神矍鑠,難以置信已是87歲高齡,他竟然還會手機上操作買票,思路敏捷身體硬朗,這就是他——評彈不老松陳衛伯。
陳衛伯與顧宏伯、金聲伯是師兄弟,都是如雷貫耳的藝術家,資格老閱歷深。只要與陳衛伯先生在一起,我就喜歡聽他講過去的事,因為他說起往事來就如說書一樣抑揚頓挫,連說帶比劃,讓人聽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京劇“麒麟童”周信芳聽十齡稚童唱《四進士》
“聽說您又赴京唱京劇了,您這么喜歡京劇啊?” 我問道。陳老師微笑點頭。
出生在上海的陳衛伯小時候經常去離家很近的黃金大戲院看“白戲”,他特別愛看京戲,為啥?小人看“鬧忙”,扎勁。有一次,京劇大牌“麒麟童”周信芳在戲院連演好幾天,發現有個小孩天天在看,就讓場方叫陳衛伯當面問問。哪知陳衛伯一點兒也不膽怯,也不知周信芳是何人,直言回答,“你的戲比別人唱得好演得好,戲服也比其他人的好看,我很喜歡,也想學唱戲。”周信芳聽了微微一笑,覺得蠻可愛,于是問他,“小戲迷,你會唱戲嗎?”初生牛犢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衛伯竟然像模像樣地唱起了周信芳的拿手戲《四進士》中的“三杯酒……”,在“關公面前舞大刀”,樂得“麒麟童”哈哈大笑。
初上書臺,海上大畫家吳湖帆贈扇
小小年紀的陳衛伯雖然想投拜周信芳學京劇,但談何容易,不過后來也好,陳父引領他投到評話名家楊蓮青門下,學說大書了。
滄州書場是當時上海的一流書場,地處黃金地段,擁有一流的環境設施、一流的說書先生、一流的評彈聽眾,它是每一位說書藝人夢寐以求的高檔評彈場所,能進滄州書場說書,即標明你已跨進響檔行列。“我的破口(即第一次登臺演出)就在這里說的,當時說的是《包公·破窯告狀》。”說到這里,陳衛伯加重了語氣,臉上露出了幾分得意。他還未滿師怎么有資格進滄州書場演出呢?說來也巧,某天書場原本安排了以說《白蛇》而著稱的“蛇王”楊仁麟在此演出,不料他有急事無法出演。書場臨時找不到合適的響檔來頂,于是去請陳衛伯的先生——說《包公》的大名家楊蓮青,碰巧楊先生也沒空,便推薦了自己的小學生陳衛伯,讓他去見見世面,料想老聽眾一定會喜歡小朋友,場方一想“討俏”便欣然答應。所以陳衛伯自己也未想到,第一次說書竟然在連做夢也不敢想的地方。
滄州書場的聽眾以教師、大學生、醫生和文人居多,他們文質彬彬,氣質儒雅,書場氛圍極雅。其中聽眾中有一位身穿畢縐短衫褲子、腳穿直貢呢圓口鞋、著一身文人夏裝的先生,鼻子上架一副金絲邊眼鏡,手執折扇,扇正面墨竹疏淡清雅,扇反面書法痩骨清脫,他正是海上大畫家吳湖帆,也是書場的老聽客。面對滿場的聽眾,小衛伯跟一般初上書臺的小朋友不一樣,他膽大鎮定,不慌不忙,響亮開口,“今朝我來說一回李國太破窯告狀,請大家……”說書之間,只見他左剛起包公、右即起張龍,一轉身又活現瞎子李國太。臺下嘖嘖贊嘆,“像、像、像……”聽眾們笑意滿面,稱贊連連。說書結束后,吳湖帆特地去后臺望望這位小先生,一邊鼓勵問話,一邊紙扇輕搖。哪知小衛伯注意力全在那把折扇上,哦……吳湖帆才明白過來,便將折扇贈給小先生,說:“你以后說書用得著,希望你將來也成為大響檔。”陳衛伯當時不知,后來曉得是名家寶扇,受之有愧,不能辜負吳老先生的希望,今后定要成名成家,一把折扇成了陳衛伯藝術道路上催馬揚鞭的進軍號。
評彈大名家蔣月泉請青年演員陳衛伯挑刺
“聽說您年輕時就給蔣月泉提意見?” 我疑惑地問,陳老師緩緩道來其中故事。
1958年,才26歲的陳衛伯熱情滿滿,積極投入創新說新的行列中,說慣了傳統書的藝人腦中身上全是古代人物的思想與影子,要說現代作品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陳衛伯骨子里就有股闖勁,他暗想,人家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他自找題材,下基層體驗生活,在很短的時間內創作演出了短篇評話《社會主義的第一列快車》,作品反映鐵路工人在“多快好省”的年代里大步流星與時間搶速度,節目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篇有時代感的作品一經演出,立時在上海引起轟動,作品同創作者陳衛伯一起火紅起來。
同年舉辦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上海推送評彈界的蔣月泉、朱慧珍參加,這二位藝術家眾望所歸,當之無愧,始料未及的還有一位是陳衛伯。“是新編現代短篇評話《社會主義的第一列快車》帶上了我陳衛伯。”說到這里,陳老師語氣漸輕,微微一笑。
參加全國曲藝匯演,陳衛伯有幸和蔣月泉同住,零距離的接觸使他發現蔣先生雖然名氣大,卻平易近人,在生活中善于觀察,用心分析,無時無刻不對藝術孜孜以求地摸索。蔣月泉以非凡的氣度和一曲《戰長沙》展示不同凡響的氣場,該當滿足,可是蔣月泉說“不!”希望陳衛伯第一個給他說說不足之處。“學生怎能給老師提意見?”蔣月泉仍語重心長真切地要求陳衛伯提意見,大將如此風范,讓陳衛伯大膽吐出了真言,“您所唱的《戰長沙》開篇中多了些賈寶玉的成分,少了些關云長的氣概。”一句話拉近了小演員和大名家的距離。
“名家的藝品讓我終身受益,名家的鼓勵促我一生追求。”陳衛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