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玉龍 浦美玲 張 雯 沈 浩
七彩云南,既有無數生靈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基因軌跡,更有26個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兒女們代代守望相助、攜手共進的發展之歌。
矗立在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前,銘刻于1951年,先輩們剽牛歃血、會盟立誓,歷經數十載風雨,“一心一德,團結到底……”的誓詞早已融入邊疆各族人民的血液中。
民族團結進步的云南故事激蕩著燃情歲月的回聲。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強,特殊省情決定了民族工作在云南發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在云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省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團結發展進步,同心筑夢圓夢。
進入新時代,各族人民共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努力實現“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目標。
“國家對獨龍江的牽掛,對獨龍族群眾的幫助從來沒有停止過。”1953年,獨龍江開辦了第一所小學,設在孔目村。2003年,獨龍江中心完小進一步發展壯大,幾個校點的設立、改善惠及周邊村寨,每一個適齡孩子都可以在學校接受教育。
“如今,從獨龍江走出去的人,有學者、教授、名醫……有的在省城大學里供職,有的在醫院、研究院工作,還有不少加入公務員隊伍,成為獨龍江的驕傲。”提起獨龍江教育的人和事,孔當村的李紅明說,最近3年,從獨龍江鄉中心學校畢業,到北京、昆明、六庫和貢山縣城讀高中和受職業教育的孩子越來越多,教育,正深遠地影響著獨龍族群眾。
一陣清朗的讀書聲從引進鄉中心學校傳出。校園由教學樓、食堂、師生宿舍和體育場等建筑圍建而成,教室內門窗寬大,講壇、桌椅等規范無損。臨近校門的墻報上,一排正楷大字寫有校訓和辦學目標:勤學、立德、文明、感恩;讓學生學有所成,為發展培育人才。寬闊的體育場上,設有單杠、雙桿和標準籃球場。
“她是孟艷萍、她叫劉欣艷、她叫齊艷玲,我們每周都要唱校歌《有夢就有希望》,是學校一位老師寫的。”幾個小學生個個說著流利的普通話,明亮的眼睛透著自信。
楊四洋校長說,幼兒園有教師4名、幼兒53人,除幾位父母是外來工作的白族、漢族兒童外,孩子們大多是獨龍族群眾的娃娃。在學校和幼兒園里,老師和孩子們既講普通話,又說獨龍族話,學校教育得到全面發展。
彝族過山號、傣族象腳鼓、白族服飾、苗族蘆笙……走進昆明市盤龍區鼓樓街道桃源社區民族風情博物館,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獨特魅力展現在眼前。這是云南全省首個社區袖珍民族博物館,展示了云南25個少數民族的103件生活用品和服飾,還有80幅各少數民族在紅土地上生產生活的照片。
“博物館只有200余平方米那么大,卻寄托著各少數民族群眾濃濃的鄉愁。桃源社區居住著彝族、傣族、白族、回族、納西族等20個少數民族670多人,還有外來進城務工少數民族110多人。”日前,桃源社區黨委書記王芳介紹,社區強化措施,打造民族團結服務型社區“領頭羊”;夯實平臺,搭建為少數民族同胞服務“通心路”;創新品牌,為流動人口少數民族撐起“惠民傘”。
除了民族博物館,這里還有民族團結學苑、民族書苑、外來務工少數民族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室(館)20余個。社區還創新方式方法,全年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文藝演出等,為轄區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展示才藝、放飛自我的平臺。“雖然離開了家鄉,但我們在這里感受到了‘家’的溫馨。”每年春節期間,桃源社區都會舉辦少數民族趣味運動會和新春游園會。哈尼族小伙兒李保旺說,他已成為趣味運動會的“常客”,每年都和各少數民族兄弟們一同歡樂過節。
在社區及廣大居民的共同參與下,桃源社區獲評省、昆明市、盤龍區3級聯創的“少數民族團結示范社區”,獲得“全國和諧示范社區”“全國僑法宣傳角”等稱號。
“遠方客人到水寨,水寨水酒迎上來。水酒喝得人自醉,留得來客心花開。”還未進入富源縣古敢鄉,就能聽到熱情而嘹亮的歌聲傳來。
古敢鄉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鄉,位于富源縣東南部的云貴交界處。
走進古敢鄉,依山而建、臨水而居的村子,一幢幢鋼筋水泥的房屋出現在大家眼前,墻壁粉刷白凈,道路寬敞平整,村落干凈整潔,現代生活氣息在山村流淌。誰能想到多年前的古敢曾是一個“瓦房不成行、草房來逞強,污水遍地流、垃圾靠風刮”的落后村落。
隨著脫貧攻堅步伐的加快,古敢鄉進村道路硬化了,旅游產業發展起來了,房子蓋得漂亮了,日子越過越美好。
古敢鄉堅持“輸血扶貧”和“造血扶貧”相結合,以農業產業為支撐,以合作社為紐帶,因戶施策,加快精準扶貧步伐。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生豬、肉牛、肉羊等,穩定傳統種植業面積,確保畜牧業養殖數量,今年全鄉382戶貧困戶中發展特色種植2000畝。充分發揮古敢氣候優勢,鼓勵種植鐵皮石斛、大棚西瓜、百香果、香米等特色作物。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新建養殖小區3個,脫貧產業發展紅火。
“這是掛果枝,那是營養枝,分清了再修剪,產量才出得來。”在自家的澳洲堅果種植地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景信鄉回俄村村民巖相正在給幾個鄰村來的鄉親分享果樹管理心得,不僅講透關鍵技術,還手把手做示范,有說有笑非常耐心。
“我們是‘賓弄賽嗨’,已經是一家人了,有好的致富門路和實用技能都會互通有無。”“賓弄賽嗨”在傣語里意為“親戚一樣的朋友”關系。巖相是傣族,一家人雖然住在壩區,但是家里和附近山區的10多戶佤族、拉祜族群眾結成了“賓弄賽嗨”,有些結交已經有兩三代人的歷史了。
回俄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804戶,主要居住著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各族群眾在長期交往中,形成了團結互助的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大家生產互幫、生活互助、經濟互通、文化互融。
如今,“賓弄賽嗨”攜手脫貧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如今全村已種植澳洲堅果近6000畝、咖啡2420畝、茶葉381畝、砂仁3130畝,去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超2100萬元。各族群眾還相互學習民族語言、民族歌舞,交流制傣陶、織傣錦、織佤錦等手工藝。在安居工程建設中,地處壩區的景信一二組20多戶傣族群眾拿出積蓄20余萬元,幫助30多戶山區“賓弄賽嗨”建檔立卡貧困戶建房,幫助山區群眾住上了嶄新的安居房。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困難和問題的總鑰匙。云南省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目標。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州”,44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或教育基地,居全國前列。
云南省實施了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中央和省級投入8個民族自治州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由2012年的14.5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5.56億元,年均增長30.6%。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426萬人減少至2017年的165萬人。
近年來省級每年安排3500萬元專項經費,在全國率先由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民族文化搶救保護和弘揚發展,共完成1069個搶救保護項目。舉辦一系列少數民族文化體育活動,潑水節、火把節、三月街、目瑙縱歌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力。
在示范區建設中,云南省積極探索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例如,創新實施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創新開展“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在全國率先協調國有大型企業對口幫扶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脫貧發展,率先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實施人口較少民族綜合保險和學生助學補助等,多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部委的充分肯定。
5年來,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6%,主要發展指標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綠色發展已成為民族地區轉型發展的新動能。行走在云嶺大地,在時光的記憶中感受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和邊疆民族地區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