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流 沙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文化被沖淡,甚至蕩然無存,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后繼無人,而漸行漸遠。但在香格里拉市尼西鄉,一名大學生放棄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村里,帶著幾個村民走上了黑陶制作之路,在他心里,一定要把這門技術傳承下去。
“香,真香!”黑陶土鍋里燉著尼西土雞,加上從山里采摘來的松茸,藏式廚房里滿是香氣。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有一集專門介紹尼西鄉的土雞湯,這種雞湯是用一種扁圓的黑陶土鍋煲制而成,它能將土雞原始的鮮味兒詮釋到了極致。
在香格里拉市,黑陶土鍋燉尼西土雞成了人們最喜愛的美食之一。
雖然這種土鍋看上去不起眼,但它卻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藏民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古老技藝。
對于尼西鄉湯堆村的村民來說,這是他們的引以為豪的技藝,也是他們的一種生存方式,這里 170余戶村民中,就有140多戶從事黑陶制作。
在為數眾多的黑陶制作師傅中,大學生拉茸肖巴的事跡經常被當地人提及。
3年前,他從云南民族大學藏語專業畢業后,主動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村里從事這項古老的技藝,為了能把這門技術傳承下去,他還在村里找了8個年輕人一起制作黑陶,平時就聚在他家的作坊里,一邊交流經驗一邊制作。
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案板上制作一個土陶杯子,他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只杯子,在手里的刻刀雕琢下,杯口的花紋慢慢變得清晰,靈巧的雙手展示出他的嫻熟技藝。
“我畢業的時候,原本可以去北京和深圳工作,但我更喜歡這門祖傳的技藝。”拉茸肖巴一邊介紹他的經歷一邊繼續手中的工作。
拉茸肖巴六七歲的時候,他爸爸就成天在家里制作黑陶,在爸爸的熏陶下,他一邊玩一邊學,很快,他也能做出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具。
“我現在是第八代傳人。” 拉茸肖巴說,相比常見的陶胚制作方式,藏族黑陶的制作顯得更“土”,我們的黑陶制作全是用板子拍出來的,所謂的工具就是一塊木板。
陶胚制作完成后就放在室內自然陰干,再經過燒制、焐熏,紅褐色的泥土就會魔術般地變成黑色,一件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黑陶作品就呈現在人們眼前。
雖然看似簡單,但黑陶制作包含了原料加工、捏塑成型,燒制、打磨等環節,有的大件黑陶作品,至少要耗費一周左右的時間。所以,對于制作黑陶的藝人來說,耐心和執著就更顯重要。
除了制作外,燒制也是一門技術活,為了讓黑陶燒制能有一個突破,拉茸肖巴曾到玉溪、通海等地考察學習燒制方法,有時一呆就是幾個星期。
在他的黑陶展覽室里,一個淡黃色的杯子是他最為得意的杰作。
“在1350度的高溫下,我一共燒制了幾十件成品,最后只有這個產品成功,很多游客都看中這個杯子,但我一直舍不得賣。” 拉茸肖巴說。
現在,拉茸肖巴的家里不時會迎來各地的游客,他們在這里參觀、體驗,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專屬”的黑陶器具,一般情況停留一兩個小時,最多半天時間。
游客走后,工人師傅會繼續這項未完成的工作,待黑陶器具燒制好,他們會把成品寄到游客家里,最遠甚至寄到臺灣。
雖然這項體驗活動廣受好評,但是拉茸肖巴覺得這還遠遠不夠。
在他眼里,湯堆村山清水秀,春有桃花、夏有松茸,民俗獨特,但游客卻待一會兒就走,因為能留住客人的東西太少了。
現在,拉茸肖巴又有了新想法,他想聯合鄉親把湯堆建設成一個黑陶特色旅游小鎮,然后再開一家與眾不同的民宿,把當地的各種資源整合起來,讓客人在這里待上一天、甚至數天。
滿身沾滿陶泥的小伙子談起今后的發展,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在他的夢想里,未來的湯堆村要成為一個有意境、有品質、體驗好的旅游小鎮,游客在為出窯的黑陶歡呼的同時,也能坐下來喝上一碗酥油茶,吃上一鍋尼西雞……
隨著香格里拉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坐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美食的尼西已經感受到了旅游帶來的熱度,拉茸肖巴希望把這種夢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