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燕 子
高聳的雪山、奔涌的河流,十月的迪慶高原是一幅大美的人間畫卷。一個個生動幸福的故事,每天都在這里發生;一場場精準扶貧攻堅戰,托起了雪域高原百姓的小康夢。
雪山腳下的德欽縣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但也是深度貧困地區,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德欽縣的實際,實現全部脫貧任務艱巨。
“扶貧路上,造血比輸血更重要。先扶志,就是要把貧困農民自己主動脫貧的志氣扶起來,增強他們脫貧增收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钡職J縣云嶺鄉黨委副書記張文政一語道破。“如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必須我們帶頭干,帶著群眾干,讓群眾有目標,有方向!喪失脫貧致富的斗志,缺乏積極主動的參與,再好的扶貧政策,再多的扶貧投入,也是難以奏效?!?/p>
張文政和我們說了斯納永初的故事。
斯納永初的丈夫意外去世后,她帶著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獨自生活,家庭的重擔一下壓在了她的肩上。她一個人種了3畝葡萄,辛苦一年也只有7000元的收入。在被列為貧困戶后,她通過安居工程6萬元的補助,蓋起了新房,住房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從2016年張文政開始掛鉤幫扶斯納永初,他就經常去走走看看、了解情況。知道她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他就把一些科學養殖的書籍送過去,通過養豬養雞、種植葡萄等產業扶貧,2018年,斯納永初家的人均收入超過18000元。就這樣,斯納永初主動申請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個行列,堅決要摘掉貧困戶這頂帽子。
“張文政同志晚上好!那天在村里開會的時候,我提出了退出貧困戶,我有手有腳,還能種葡萄,不能接受不勞而獲的錢!有人跟我說這都是國家給的錢,拿著為什么不舒心,但是還有那么多的貧困戶,國家的金庫肯定費了好多錢,所以給我脫了貧困戶的帽子,去幫助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吧!”
這是斯納永初發給張文政的微信,她深知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通過雙手創造出來的??粗@些樸實而堅定的話語,我們相信她未來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貧困的癥結在于群眾缺乏知識、技能、信心和斗志,給錢送物雖然見效快,但沒有貧困戶的積極參與,只會富一時,所以我們還要‘扶智’,讓他們掌握真技術?!痹茙X鄉宣傳委員、工會主席趙秋香說,讓貧困戶實實際際得到收益,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苦干實干,才能實現徹底脫貧。
趙秋香幫扶的這戶人家一共有6口人,因為兩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讀小學,還有兩個患有長期慢性病已經喪失勞動力的老人,家里只能靠養幾頭豬牛來勉強維持生計。
當聽說他們想發展養殖業來脫貧致富,趙秋香及時請到獸醫站的技術人員幫忙,從日常的喂養技術、常見病的防治技術等給他們詳細講解。到現在已經養牛30多頭、養豬16頭,靠擠奶、打酥油,年收入達到了20000余元。
在脫貧攻堅一線,以前一些群眾心中“靠在墻邊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懶思想正在悄然轉變。而這些轉變,正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脫貧致富的動力由外而內正在被激活。
鄉上的工會專干舒瑩也高興地和我們說,她幫扶的竹瑪取次家已經脫貧了。竹瑪取次一家以前住在老支拉鄉,那會兒的房屋和農作物都散布在陡坡斜梁上,山路崎嶇,每當遇到雨雪天,道路行走都成問題。但現在,他家和15戶老鄉,一起搬到了30多公里外的斯拉鄉,住進了美麗的生態移民村,在外打工的竹瑪再也不用擔心家里漏風漏雨。
竹瑪取次的哥哥,還是鄉上的支部書記。兄弟倆一個懂政策,一個在外學技術,給其他的貧困戶做示范、當表率。在黨員干部的引導下,村民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火塘會、農民夜校等形式進行扶貧政策宣傳、感恩教育,實現了“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再到“我帶頭發展”的根本性轉變。
這一個個暖心的扶貧故事正記錄著香格里拉的美麗蛻變……
我們沿著崎嶇蜿蜒的盤山公路,從德欽縣城順著金沙江逆流而上,高原特有的火辣陽光將燕門鄉茨中村的生態移民點照射得生機盎然。
在這里我們看到,往日的荒地變成了美麗的新村。一排排嶄新漂亮的藏式民居、整潔的街道、方便實用的商鋪以及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搬遷下來的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這是德欽實施生態移民搬遷的縮寫,也是實施扶貧整村推進政策的縮寫。
“我們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這個最困難、最費心的烏弄龍水電站的茨中村移民工程終于快要結束了!”移民點的負責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在動員水電站淹沒區群眾搬遷工作中,因為他們不知道最后的搬遷結果會怎么樣,擔心搬出去后依靠什么過日子,故土難離,祖祖輩輩信仰敬拜的神山、神樹、白塔、瑪尼堆怎么辦,顧及的事情非常多。但通過移民工作人員不計次數的耐心走訪勸說,宣講各項移民政策和各項優惠幫扶政策,明確告知移民群眾會尊重他們的傳統生活習俗,漸漸的才得到了搬遷群眾的理解支持。
在征地過程中,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在德欽縣域境內的金沙江峽谷中,方圓數十里,只有茨中村有一塊適合移民安置的土地。茨中村緊鄰江邊,溫暖濕潤,還有數百畝面積的好糧田,所種植的水稻、葡萄等農作物都非常好,可稱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
所以,要從農戶手中把他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農田征過來,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僅在征地工作一項上,就對群眾持續開展了近兩年多時間的宣傳引導工作。為方便與農戶溝通交流,盡量安排抽調了與各戶有親戚關系、或朋友關系的干部職工們進行一對一的宣傳引導工作,耐心聽取他們的意愿訴求,接受他們的建議等。
工程要建、移民要遷、土地要征用,可部分群眾就是不出讓土地,該怎么辦呢?無奈之下,移民工作隊員只好采用幫助他們挖洋芋、干農活、種葡萄的行動來感化他們。不光如此,工作隊員還考慮到村民白天要忙農活,只能晚間找他們交心談心到深夜。
設身處地為村民著想,就這樣,通過工作隊員們耐心細致、不計其數的登門拜訪,不厭其煩地選擇到田間地頭、村口巷尾等不同地點、不同場合的與他們促膝交心談心,通過他們用持續的具體行動感化,用百倍的真情耐心傾注,才漸漸得到了群眾們的支持與理解。現在,當地群眾都把工作隊員當作貼心人、家里人,只要見到工作隊員走在村里,村民們都會熱情地招呼他們,還會請到家里坐坐。
我們走進茨中教堂旁的一戶農家,在溫暖的陽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老人們給孩子喂著噴香的青稞面條,臉上洋溢著幸福與快樂,我們都能感受到從大山深處搬遷下山的群眾對新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新的搬遷移民正在迅速適應新生活,原本當地的村民也在尋求增收致富的好道路。
近年來隨著德欽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當地村民借著旅游帶來的好時機,紛紛經營起了自家的小生意。一到茨中村,就能看到張貼在各式農家客棧的玫瑰蜜廣告,冰酒、干紅等類別的葡萄酒招牌也隨處可見。幾乎每家每戶都把自家的庭院建造成頗具藏式風情的閣樓客棧。這座原本寧靜幽謐的山谷小村如今熱鬧起來,多年“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秘境之地正悄悄向世人展露出美麗的容顏。
經營“茨中客?!钡睦习逭f:“看到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跨江水泥大橋已建成通車了,聽說今后鄉政府也要搬到茨中來,還計劃將茨中村建設成為特色小集鎮,背靠著白馬雪山、面對著茨中教堂,守著這樣的美景,來住我們家客棧的游客也會越來越多,收入也一定會越來越好的?!?/p>
瀾滄江邊,冬日明媚的高原陽光下,搬遷移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讓村民們奔小康的脫貧夢變得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