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斗斗
2019年1月18日,高考40年學術研討會暨《考試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2019)》(以下簡稱高考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瞭望智庫、北京市教科院等單位的近30位專家學者出席發布會,并就改革開放40年來高考發展與改革展開了學術研討。
《考試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2019)》認為,創新與批判性思維是人才強國的重要環節。
高考作為國家大規模的高利害考試制度設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未來20、30年的人才戰略儲備,并進一步決定了國家的興衰強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正式啟動新一輪高考改革,這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此次高考綜合改革是新形勢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和高考的根本功能。《實施意見》明確要求“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要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察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指出要“從中小學做起,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加強科學方法訓練,逐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的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明確,“教育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和創新思維培養,是本輪高考綜合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這與我國特定的發展階段及人才儲備現狀緊密相關。經過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已經由高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供給側要依靠創新驅動,而創新最重要的要素是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型拔尖人才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創新的核心是創造性人才,而創造性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創造性思維。人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新的思維、與眾不同的思維,它是產生創造力的源泉。學術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高度相關,一定程度上來說,批判性思維的水平決定一個人的創造性,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強調明確的問題意識,清晰的邏輯思維,嚴密的論證過程,發現新規律,運用新方法,解釋或解決新問題。本輪高考綜合改革對學生的“關鍵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培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語言表達、文字寫作與創新能力等。對創新與批判性思維的強調,是國家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成為了2014年來本輪新高考綜合改革的重要方向。本輪新高考綜合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積極引導和培養更多具有創造性的拔尖人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藍皮書之一。該書由原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現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楊學為擔任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文利、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吳四伍、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徐尚昆擔任執行主編,課題組核心成員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部考試中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瞭望智庫、北京教科院等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國高考報告》系統解讀高考政策、剖析高考要點、反映高考改革趨勢,通過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與政策分析,力圖為社會提供一份權威、專業、前沿的高考改革研究報告,是廣大教師、學生及家長準確把握高考動態、應對高考綜合改革的重要指南。
高考藍皮書全面梳理總結了40年來高考改革與教育發展的巨大成績。報告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從1960年出生的人口開始計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40年來,以高考主導的教育事業改變了無數個人與家庭的命運,開啟了經濟發展、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
高考藍皮書認為,2014年9月,國務院啟動了新一輪的高考綜合改革,配以精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以高考改革撬動教育改革,推動產教深層融合。4年多來,高考綜合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與此同時,高考綜合改革也面臨不少挑戰。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召開,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方向確定,高考改革需要再設計、再出發。高考改革又到了新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凝聚國人共識,更需要科學分析和專業遠見。
通過集體構思、合力攻關的模式,《中國高考報告》課題組歷經近一年時間組織編寫了高考藍皮書,致力于將該書打造成為高考改革的重要政策解讀窗口,成為全國人民認識高考、了解高考的案頭書。
高考藍皮書全書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精準選擇2017 -2018年的高考改革大事,從考試、招生和教學三大領域系統解讀教學一考試一招生“三位一體”高考改革的聯動機制,全面解析高考改革的新舉措、新進展和新經驗,重點梳理未來高考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實證研究和分析預測高考改革的現狀與未來趨勢。
二是擇要選擇2014-2018年的高考內容改革實踐,從綜合、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學科專題探討新高考綜合改革以來的學科考核要點與演化路徑,特別是從題型變化、能力考查和核心素養測量旨要等角度,展示高考學科測量內容改革的中長期趨勢。
三是精心選擇1977年以來高考改革的社會影響,從高考(教育)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階層流動、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及國家競爭力等維度,實證考察高考40余年助力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成就。高考(教育)開啟了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造就了中國40年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
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圍繞招一考一教一學整鏈條的深層運作機制,全書系統分析和深度闡釋高考改革的政策導向、考試經驗、教學變革、升學要求和社會影響,為高考的再設計、再出發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此次發布會同時還發布了《中國高考報告(學生/家長單行本)》(以下簡稱單行本),單行本由“政策解讀”、“命題分析”及“升學指南”三個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內容構成。單行本的主要目標讀者是全國2700萬左右的高中學生、特別是近1000萬的高三考生及家長,《中國高考報告》課題組希望通過單行本的發行,解讀和宣傳中央及教育部高考綜合改革的理念方針,同時在考核要點、關鍵能力、志愿填報等方面給廣大學生提供實用性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