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芳 章昕 劉磊


摘 要:傳統村落代表著農耕文明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與自然景觀資源,是我國鄉村文明的“活化石”和“博物館”。豫南地區是河南省的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山體地貌多為丘陵淺山,兼具南北方風貌特征,文化多元,遺存了許多風貌古樸、地域特色突出的傳統村落,是我國傳統村落的重要聚集地。文章以豫南光山縣龔沖村為例,通過實際調查及文獻資料查閱,從環境特色、文化特色、街巷特色、建筑特色四個方面進行景觀風貌特色解析,為傳統村落地域特色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景觀風貌特色;龔沖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科技智庫調研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原傳統村落的地域風貌特色提煉與活化路徑研究”(HNKJZK-2019-54B);2020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保護預警策略下豫南傳統村落景觀風貌空間特色提升設計研究”(2020-ZZJH-519);2019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調研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豫西傳統村落的地域風貌特色提煉與持續更新研究”(SKL-2019-3177)研究成果。
豫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豫南包括南陽市、駐馬店市、信陽市等,狹義的豫南特指河南省最南部的信陽市。本文對豫南地區的界定特指信陽市。龔沖村是豫南典型傳統村落的代表之一,是豫南地區較為典型的“背山面水”“負陰抱陽”格局的傳統村落。其鄉村景觀層次性豐富,具有山、水、村、田等自然基底空間。村落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其村落選址格局、空間形態、建筑形制、傳統生活習俗等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豐厚。
一、村落背景
“龔沖”一名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據當地村民說,該村最早是由龔姓人在此開山辟土,廣置田舍,到明朝中期這里曾出了一位龔姓狀元,其死后葬于村旁的一座山的山頂,由于山勢呈九山朝拜狀,龔沖因此得名,此后龔氏后人依山而居逐漸形成了以龔姓民眾聚居的村落。后來由于戰爭,為避免戰亂,龔氏后裔遷入四川、重慶等地。明洪武初年,許多徐姓村民遷入龔沖,此后徐姓逐漸變為村中的大姓。雖然歷經各種歷史變遷,但龔沖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村落與周邊的自然山水環境協調度很高,整體格局和傳統民居保存完好,在選址、規劃、營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價值。龔沖村因具有豐厚的自然物質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2014年被列入我國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二、環境特色
(一)村落選址
龔沖村位于河南南部大別山北麓,處于光山縣潑陂河鎮最東端,是黃涂灣村下轄的一個自然型村落,距鎮中心區4.3公里,距光山縣城27.2公里,南距潑河水庫4公里,東與涼亭鄉毗鄰,西接黃老灣村和羅洼村,南鄰湖北省麻城市。由于龔沖村位于山脈與平原的過渡區域,總體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所以龔沖村具有豐富的山水資源,自然條件優越。村落處于丘陵緩山地帶,依山面水,氣候宜人,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四季分明,冬季溫暖,夏季濕熱,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此外,村落西側為跑馬嶺林場,此嶺因清朝武舉人徐有義曾在此練習跑馬射箭而得名。村落北側后山有一片保存較為完整的原始松樹林,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景觀價值。村前山的坡南側是團山戰斗的遺址,記錄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紅色革命歷史。
(二)村落格局
龔沖村背山面水,依靠有利的山體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較好的防御體系,因此村落的整體格局至今保存完整。村落在格局上遵循風水理念,強調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村落整體建筑布局呈環狀,坐北朝南,后山山勢呈椅子形狀,四周淺山圍繞呈九山朝拜之形。民居建筑沿著山體平緩地帶環繞展開,村中心為一馬蹄形池塘,地勢中間低四周高。其在環境特色上遵循“南側小屏障—中心盆地—圍合山體屏障—北側高大山脈屏障”的格局,構成“凹”型空間單元結構,是豫南淺山區丘陵地帶特有的“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村落格局。村落四周的自然環境基質優越,東西兩側各有一個池塘相對,村后有一個月牙形池塘。村落的三個池塘共同形成了“三星拱月”之形,這也是豫南較典型的傳統村落特有的風水格局。
三、文化特色
(一)歷史沿革
龔沖村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悠久的文化基因,屬于南北過渡地帶,地理位置優越,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龔沖一帶區域的劃分歸屬地名隨朝代變化更替。夏商時期屬揚州之域;西周時屬弦國封地;春秋為曾國遷地;戰國時期,弦被楚吞并,屬楚國疆域;秦時,屬九江郡;漢時歸正陽縣;三國時期,屬魏國領地;南宋時期,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宋金和議”成功后,宋與金隔淮相望,淮水以北,淪為金國土地,這里又是南宋的邊陲重地。從表1中可以看出龔沖村所在的這片土壤從夏商到南宋的歸屬地演變。
(二)歷史人物及事件
龔沖村所處之地不僅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具有底蘊豐厚的精神文化及歷史資源。龔沖村屬丘陵地帶,山勢崎嶇,具備利于作戰的地形。因此在中國的革命發展史中,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留下了紅色革命的遺跡。其中,抗日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展團山狙擊戰,就是在這里完成任務(表2)。此外,龔沖除經歷過重要歷史事件,還曾出過兩位歷史人物,一位是元末狀元龔友福,另一位是著名國畫家徐庶之(表3)。龔沖村不僅歷史文化蘊含豐富,其民俗文化資源也相當豐厚。其中光山皮影、旱船、龍燈、舞獅和大鼓書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街巷特色
街巷是傳統村落風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村落空間的骨架,串聯村口、宅院、宗祠等一系列節點空間。受到山地地形限制,豫南地區傳統村落街巷空間較狹窄且內向性強,尤其以南部山區最為明顯。龔沖村因地形所制,其街巷肌理形態呈環狀,以池塘為中心向四周不規則放射。街巷走向基本按照“西南—東北”方向延伸。其中主要的街巷道路有3條,1條通往潑河鎮,另外2條則通往黃涂灣村和王灣村。村落主街寬為5 米,材質為水泥鋪設。與主要道路相連的次級小路,根據地勢高低變化或寬或窄。整個街巷串聯了村落中主要的門樓、廣場、池塘、古井、古樹等公共節點空間,街巷也因其隨處可見的交往空間節點共同營造了豫南民居特有的民俗生活氣息。
五、建筑特色
龔沖村屬于以山水條件為依托的農耕型傳統村落,其建筑規模受地形所限,建筑類型主要以民居為主,所以村落的空間類型結構較為單一,民居建筑造型樸實,沒有太多繁復的裝飾。村內沒有宗祠、牌坊等公共性建筑,由于村落常住人口有限,所以村落內也沒有私塾學堂,并且村域內不設墓葬區。龔沖村傳統建筑群現存傳統建筑13余間,占地面積約670平方米。其中明清時期僅存3處古民居,保存較完整的為2座帶有門樓的古民居,已有上百年歷史,依舊有人居住。建筑格局為三進式,均為梁架式磚木結構,門樓為青磚雕花式高昂門樓,門上檻為花崗巖制品,三層木質雕花基本保存完好,外墻鑲嵌防匪自衛的火槍射口。現存的兩座古門樓齊排并肩,門樓上方有八卦形狀的門洞,每個門樓內前后深30多米,以門樓為中軸線,兩邊各三間房屋,自成一個院落。每個院落各居一戶,整體布局整齊有序,門樓內形成家家相通、戶戶相連的格局。
六、結語
豫南傳統村落分布密集,在同一區域范圍內的村落,受相同的地域環境、文化、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其風貌特征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龔沖村為例,對其風貌特色進行要素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出豫南地區傳統村落的整體地域風貌特色。
參考文獻:
[1]劉磊.中原地區傳統村落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6.
[2]光山縣史志編纂委員會.光山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張丹丹.豫南地區傳統村落空間特色及傳承研究[D].長安大學,2017.
[4]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黃涂村龔沖村[EB/OL].[2019-09-25].http://main.dmctv.com.cn/villages/41152210502/Index.html.
[5]劉磊.以原型辨識為導向的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策略:以豫南新縣西河大灣村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7(9).
作者簡介:
丁小芳,碩士研究生,鄭州輕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
章昕,碩士研究生,鄭州輕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
劉磊,博士,鄭州輕工業大學。研究方向: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與開發。
通訊作者: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