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鈺
摘 要:城市公共雕塑作為一種溝通媒介,引起人們的情感互動并帶給人們心理撫慰,而構型作為一門極具豐富性的語言,可以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情感。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城市公共雕塑不斷涌現,其中也不乏在構型上富有趣味性、生態性和具有城市文化內涵的構型互動性公共雕塑。文章針對城市公共雕塑的構型與情感交互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公共雕塑;公共藝術;構型;情感互動
公共藝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如今,公共藝術不僅是用具有美感的藝術品裝飾美化城市的公共空間,它還應該是具有一定特色、一定內涵和某種精神與情感的藝術,能夠和公眾產生共鳴并有助于形成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特色。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公共雕塑不僅僅是為了彰顯城市的風范或者以體型來顯示壯觀,更多的富有審美或趣味性的構型互動型雕塑為人們所關注。“藝術審美獲得獨立的地位,同時雕塑作品更多地出現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成為一種公民共享的精神食糧。”城市公共雕塑從構型互動中激發情感交流,讓人們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這也是藝術回歸于自然的一種方式,在公共雕塑融入公眾生活的同時傳達情感。
一、城市公共雕塑構型與大眾情感互動的因素
(一)大眾對于美的需求
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需求越來越高,追求美也成為一種很普遍的愿望,這也使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對于雕塑的構型,觀眾從審美角度看,也有更多自己的見解。隨著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對于美的構型,可以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使其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藝術來源于生活
城市公共雕塑把生活藝術化,又把藝術以較為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無論是從生態自然角度出發,還是從城市文化內涵出發,又或者是從趣味性出發,公共雕塑都來源于平常生活。
藝術家熱愛生活,他們把想要傳達的情感融入在雕塑作品中,觀眾通過欣賞,可以直接感受藝術家們所要傳達的情感,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聯想衍生出一系列的想法,這種情感互交流就是互動性雕塑存在的意義。在這篇文章中,雕塑的構型是藝術家情感表達的重點,也是雕塑與受眾情感互動的重點。
二、構型互動性公共雕塑的出發點
(一)從生態自然的角度出發
生態型的雕塑通過樹、石頭、山丘等有關大自然的構型,可以很直接地給傳達給觀眾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的思想。作品《石門峰創作坊》,主體原是一顆剛死去的大樹,作品以鋼筋混凝土的塑造方法保留了樹的自然形態,表達出人、自然與藝術的關系。我們不能改變自然規律,但我們可以利用自然規律改造大自然,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
然而,在雕塑藝術越來越獨立的時代,生態型的雕塑不一定局限于大自然中,更多含有生態觀念的雕塑被放置于室內的公共空間中,這種雕塑由于構型的特別而影響觀眾,觀眾可以通過視覺和觸感來和雕塑進行互動,即使并非深處大自然中,也恍如身臨其境,從而對人與自然產生更深刻的思考。雕塑家們從自然中獲取靈感,這種對大自然的回歸,也為雕塑藝術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作品《座千峰》為上海新天地2012現代雕塑展上較為矚目的作品,該作品關注自然,以自然山丘為原型,流線型的造型不經意流露出自然山水的古韻。觀眾可以用手去觸摸這些造型像是白云、流水和山峰的石頭,也可以直接用視覺來感受。此類從生態自然角度出發的構型互動性公共雕塑通過和觀眾的互動,激發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在喧囂的大都市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二)從城市文化內涵的角度出發
人類的文化活動和藝術創作在塑造城市形象上從來都不曾缺席。“公共藝術不僅僅是反映已有的城市文化,它本身也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并參與塑造新的城市文化形象。”公共雕塑的造型若是從城市文化的角度考慮,那么當地的居民更能獲得情感共鳴,外地游客也能更快了解這座城市,拉近與城市的距離。
城市文化為公共雕塑注入了靈魂,觀眾也能在無形中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如丹麥的海邊可以看到小美人魚的雕像,丹麥是一個童話國家,丹麥人民敬佩小人魚的犧牲精神和高尚情操,為了永恒地紀念她,精心制作了這座小美人魚銅雕像,銅像與人體大小相似,其下肢為魚尾形,上體為一形象逼真的美女,神情寧靜,面容略有幾分羞怯、憂郁。美人魚雕像是丹麥王國的標志,丹麥通過美人魚雕像把城市的童話色彩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位經過雕像的人都可以獲得情感共鳴。還有江西省吉安市中國最大的雕塑紅旗,它的整體外形為高高飄揚的紅旗,因為這里是紅色革命根據地。這些雕塑都通過構型來展現城市的文化,并向人們傳遞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內涵以引發其情感共鳴。
(三)從趣味性的角度出發
構型趣味性公共雕塑以趣味性為出發點,吸引人與其進行互動,這一趣味性為公共雕塑增添了許多閃光點。趣味性無疑就是當觀眾看了雕塑之后覺得有意思,從而產生興趣。在觀看雕塑的過程中,這種趣味性或許可以讓人回想到童年,又或是在這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街道中感受到一絲生活的驚喜。總而言之,城市公共雕塑的構型趣味性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與受眾產生情感互動。
在匆忙繁雜的生活中,越來越多公共雕塑帶著趣味性的一面展現在公共場所中。“公共藝術通過將藝術品放置于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中,打破了藝術高高在上、畫地為牢的現象,摘掉了藝術的神秘面紗,拉近了藝術與人的距離,使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構型的趣味性激發受眾對生活的驚喜,城市中瓢蟲造型雕塑給城市機械化的氛圍中增添了自然的氣氛,讓這快節奏的都市放慢了腳步,使人們的思緒跟隨著瓢蟲走回童年,走向灑滿陽光的原野,給公眾帶來了妙趣橫生的情感體驗。在城市街頭巷角,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像妖精一樣神出鬼沒的雕塑作品,這些作品充滿了藝術家的奇思妙想,與觀眾通過欣賞、情感交流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互動關系,讓這乏味的街道激發人們對生活的驚喜,開創人們的創造性思維,陶冶了觀者的藝術情操。這些都是通過雕塑的構型獲得的趣味性情感體驗。
三、影響情感表達的公共雕塑的構型要點
(一)構型的大小
雕塑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形體和生命是創造雕塑的關鍵。調整雕塑的構型大小,可以使一件雕塑變得有體量感,也可以使它富有活力,當然也可以使它沉默。作為受眾,我們通過雕塑的構型所表現出來的生命感,結合自身的心理狀況、知識背景和審美角度等,與雕塑所表達的情感互動,得到自身的觀后感受。
“雕塑藝術是量感的藝術,量感即存在感,即對量的感覺。雕塑的量感不僅僅是一種計數單位,它更是雕塑家勇于表達情感和表現生命張力的載體,這便是對量感的超越。”通常,相對于形體小的雕塑,我們會對形體較大的雕塑產生較為強烈的感受,因為體型大會讓人覺得有更大的張力,對于體型小且不錯的雕塑,我們會覺得它很精致。雕塑給人的感受與其構型和它所安放的場地的結合有關,即使是體型較小的雕塑,安放在一個空曠廣闊的空間中,由于具有極大的比例效果,它也會很引人注目。
(二)構型因空缺而完美
我們所見的大多數雕塑的造型都是完整無缺的,但是也存在著有“殘缺”的雕塑,這些雕像正因為構型的空缺而獲得了一種特別的審美趣味,例如古希臘雕像《斷臂維納斯》,她由于斷臂而廣為人知。
在“殘缺”的情況下,雕塑能給觀眾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激起更多的情感互動。“旅行者”是青銅雕塑系列作品,作者主要的創作作品都是以現代雕塑為主,以現實的都市生活環境來塑造出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行走雕像。在這一系列作品中,人物基本都缺失中央的一部分,上半部分通過手提的行李連接,讓人感覺好像部分隱形了。雕塑造型的獨特給觀眾帶來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理解為看穿這些雕塑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很難看穿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內心。不完整的雕塑只是我們用肉眼直觀地看覺得有所缺失的雕塑,而對于藝術家而言,這無疑是完整的,部分的“殘缺”會帶給人們更加激烈的情感,會使受眾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三)構型簡潔且有力量感
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即是多”原理同樣也適用于雕塑構型的設計。公共雕塑的構型并不是越復雜就越有力量感,相對簡潔的構型反而可以帶給受眾更大的沖擊力,使雕塑不只是為人所觀看,并且成為可以和觀眾進行情感溝通的互動性公共雕塑。
簡潔的構型突破呆板的狀態,使雕塑更加靈動,使觀眾也能感受到一種厚積薄發的魅力,更容易被其打動而產生情感的互動。例如亨利·摩爾的作品《斜臥的女人》充分表現了一個高度精簡、抽象的女性形象,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顯得生動有趣,一如作者本身的氣質——溫和而簡潔。每一件雕塑作品都蘊含著作者自身的情感與個性,受眾可以通過簡潔柔和這一構型特點來感受作者的內心,進行情感的互動。馬約爾的雕塑作品《地中海》也是如此,女子渾圓的四肢像是粗壯的圓柱,渾厚且雄健,簡潔的構型和平靜的姿態讓人感覺雕塑在時刻迸發出生命的力量。
四、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城市公共雕塑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雕塑構型的設計不僅需要符合審美需求,還需要符合受眾內心需要。每一件構型互動性公共雕塑中都寄托著作者的情感,受眾從對其的觀賞中感受和體現這份情感,或是通過雕塑進行聯想,獲得情感共鳴。除此,公共雕塑構型的出發點和要點都對雕塑的互動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件好的構型互動性公共雕塑作品可以激發受眾的創造力,提高受眾的審美,也可以使其在充滿壓力的社會中獲得心靈的慰藉,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參考文獻:
[1]王林.當代雕塑八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2]張健,劉佳婧,王浩.公共藝術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3]劉欣欣.日本公共藝術之旅:圖文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
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