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慶麗 楊衛華
摘 要:雕塑主題公園在設計理念上別具一格,在藝術品位上獨具特色,以其現代化的審美品位,展現著城市的綜合文化實力。基于此,文章主要針對不同地區的雕塑主題公園進行設計理念的相關介紹,分析城市雕塑公園的聚落特征,探討雕塑主題公園設計背后體現出的時代文明精神。
關鍵詞:雕塑文化;主題公園;城市聚落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非遺生產性保護異化研究”(16YJC850005)階段性成果;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物符號解讀與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良渚文化玉器為例”(2019SJA1107)階段性研究成果。
現在雕塑是現代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很多雕塑藝術家突破了傳統思想的禁錮,尤其是宗教思想、封建思想的束縛,彰顯出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這些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使得現代雕塑獲得了自由和新生。不論是在造型藝術上,還是在題材選取上,都展現出對于生命內源性的強烈追求。
一、雕塑主題公園設計的時代特征
中世紀是人類雕塑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但是這一時代的雕塑僅僅限于祭壇、墻壁和廣場當中,主要的題材是神像。不論是在創作形式上,還是在創作內涵上,藝術家們的發揮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進入新時代以來,雕塑主題公園的設計與發展,解放了雕塑藝術家的思想,使其真正得到了自由。
雕塑主題公園是一種城市聚落,展現著現代雕塑的時代精神,這些雕塑作品被重新整合到一起,坐落在特定的文化聚落——雕塑主題公園當中。
城市聚落是指在現代文明狀態之下,人類聚居和生存的地方。這種現代化的聚落定義突破了傳統狹義的距離限制,突破了住宅對于人身聚落的約束。該種聚落起源于組織,需要通過有效的特定連接方式將單體組合在一起。
雕塑主題公園就可以視作集合雕像的一種城市聚落,它按照一定的主題內容進行特定雕像的選取,可以在有限的范圍之內,將包含在這個題材范圍的雕塑最大程度地集合起來,反映城市的文化。
從目前各個城市和國家建設的雕塑主題公園來看,這種人類文明的記錄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既可以體現自然進化的特征,也可以集中展示人類文明的結晶。
二、雕塑主題公園發展受到的影響
雕塑主題公園的發展和進步,受到社會、經濟、文化、歷史條件、地理條件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顯著制約和影響,可以與城市的功能和發展結合起來。例如,一個城市越是文明進步越是興旺發達,人們的審美品位就會越高,那么城市當中的雕塑主題就會越來越開放、自由,展現出整個城市文明積淀的過程與結果。而如果一個城市的發展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錮,人們的思想整體上比較落后,那么雕塑也就會拘泥于傳統,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部選材方面,都會更受到家族力量、宗祠力量、宗教力量的影響。
現代的雕塑主題公園也具有園林性質,與其他的公園,例如景觀公園、自然文化公園、歷史文化公園相似,這些雕塑主題公園在滿足雕塑發展的需求之上,也具有休閑功能、娛樂功能、欣賞功能、藝術功能。大部分的雕塑主題公園經過良好的道路設計、自然植物選取、建筑協調以及景觀調整等等,都可以成為一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館,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方便人們在雕塑主題公園當中進行休閑娛樂與放松[1]。
三、現代化的雕塑主題公園設計方案
雕塑主題公園的設計既要體現城市的總體發展特征,適應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方向,滿足人們的需求,也要兼具休閑娛樂功能、欣賞功能、文化藝術功能等等,結合本地區的特色,采取征集方案、現場制作、優化設計的模式,打造差異化的主題。
(一)多元化的雕塑表現形式
雕塑主題公園的核心在于“主題”,只有確定良好的主題,表現城市發展的中心思想,確定理念和主張,才能夠提高雕塑主題公園設計的獨特性,彰顯出自己的個性。
首先,雕塑主題公園主題的確定要結合地域的特色,例如沿海而居的城市,可以將海文化作為雕塑的主題特色,結合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媽祖文化、自然崇拜文化、海洋物質特產文化等等,進行組合化的打造。
其次,主題的選擇可以結合一定的民族風格,尤其是我國西南地區等民族文化非常發達的地區,可以立足于本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展現特定的民族習俗、民族服飾、民族婚喪嫁娶、民族食物等等,還可以展現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的文化融合,以及少數民族在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特殊文化遺產。
最后,不論是選擇哪一種主題,都要立意深刻、意蘊深遠,在題材的選擇方面要遵循多樣化的原則,尋求更加靈活多變的表現形式,不拘于一處,通過巧妙的組合方式,展現出創新意識與創造意識。在人們審美日益發展的今天,只有出其不意,才能夠吸引人的眼球,并且增強人們對于雕塑主題公園的印象和記憶。
(二)關注人的發展
人性意識是時代精神的最重要體現之一,也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之一,進行雕塑主題公園設計的過程當中,要遵循人的需求、關注人的發展、了解人的觀賞習慣、展現人的生命旅途、關注人的情緒變化,體現出雕塑主題公園的人類聚落特征。例如,挪威維格蘭雕塑主題公園,就將“人生”作為該公園的主題。
第一,在題材選取方面,它集中展示“生命”,也就是關注人的成長、情緒變化、發展。其中的“生命支柱”是公園的主題所在,這個部分展現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主要以人體作為表現形式,創新創意,不落俗套,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感官震撼。
第二,該公園結合了當地的地理文化特征,占地超過500㎡,并結合區域內的綠樹、花草、峽谷、高山等等,選擇合適的造型方式,大部分的雕塑都孕育在自然環境當中。
第三,在題材的選擇方面,要結合公園雕塑的主題,例如該公園當中就選擇銅、鐵和花崗巖等等,展現出生命不同階段人性的柔軟和堅強。
第四,在公園的景觀安排方面,要注重邏輯,保障多而不亂、錯落有致。例如該公園正門、石橋、噴泉、圓臺階、生死柱,都處于中軸線上,不同的雕像廣泛地分布在園區的兩側,形成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對稱的設計方式符合人類的審美,可以更好地展現出人的“生與死”這一個中心思想。
總的來看,該公園的設計具有完整性,從嬰幼兒、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直到死亡,整體展現了人類在發展過程當中所要承受的苦難,以及可能享有的愉悅。這種展現方式可以給觀眾極大的視覺震撼,尤其是“死亡塔”這個主題雕塑,觀眾可以站在塔下回顧生命的歷程,從而對自己的人生展開思考,圓塔之下還有一大片空地,可以延伸人的想象。觀眾在觀看生死柱雕像的過程當中,可以感受到絕望、掙扎、痛苦、警醒、欲望、沉迷、陶醉、幸福等多種情緒,其在陡然上升的旋轉當中,展現出人性的美好與邪惡,令人嘆為觀止[2]。
(三)雕塑主題公園的配套設計
1.景觀植物選擇
主題公園的植物選擇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植物的選擇也要烘托主題。例如,長春某雕塑主題公園的樹種選擇就以鄉土樹種為主,尤其選擇耐寒樹種和常綠樹種進行合理配置。例如哈爾濱的冰雕塑主題公園,就充分利用寒地的氣候特征,營造獨特的景觀——霧凇。由于氣溫低,雪落在樹枝上會形成獨特的冰掛,晶瑩剔透的冰晶附著在植被上,利用天然的特點和大自然的恩賜裝飾著冰雪大世界,讓游客置身冰雪中,體驗冬天的植物風情,留連忘返。
2.雕塑與公園建筑的融合
靜態的景觀一旦建成后便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改造的空間有限,若園區內都是千篇一律的靜態雕塑景觀,則很容易使游客產生視覺疲勞,因此要在靜態雕塑景觀的基礎上融入動態的因素,創造異彩紛呈的藝術效果,以擴展主題,延長主題公園的生命周期。例如,在雕塑和建筑當中增加燈光秀表演、融入噴泉、增加觸摸裝置等等,將雕塑與游客的互動完美結合在一起[3]。
(四)把握住雕塑主題的精神內核
在雕塑主題公園設計的過程當中,要通過人類聚落的組合,展現出一定的精神,這樣才能夠契合時代的發展特征、彰顯出人類的堅韌不拔。同時,也要注重不同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的人們進入到主題公園當中進行欣賞。例如,位于瑞士洛桑日內瓦湖畔的奧林匹克公園,就結合當地的奧運精神,立足于奧林匹克運動遺產,體現出和平、平等、公平、正義、友誼、團結的奧林匹克信念。
整個雕塑主題公園與旁邊的奧林匹克遺跡結合在一起,展現林匹克精神,并且用和平鴿作為純潔美好公平正義的奧林匹克象征。整個區域的雕塑依地勢延綿而上,在奇花異木的展示過程當中,引導游客走進主題公園的內部。
公園內部多個主題小徑,可以方便游人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有效的選取。在這些小徑當中,參天大樹的種植可以在夏季為游客提供陰涼,并且這些大樹都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每一棵樹都還有自己的文化歷史故事。這種植物園林景觀設計結合雕塑設計的方式,可以更加體現出奧林匹克精神。
應用不同的展現手法以及材質,例如,在五環雕塑的展現上,就將不銹鋼環鑲嵌在鏤空的生銹的鐵柱上,這種不銹鋼色彩和氧化鐵的棕紅色形成鮮明對比,可以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并且體現出和諧、整體的奧運美學精神。
園區雕塑的設計富有運動感,可以體現出奧運會運動員的動態美、運動美等等。例如通過比較夸張的男性腹部肌肉,展現出運動員的精致肌肉線條。同時,通過頗有健美趣味的裝飾圖等等,打造整個主題公園的和諧感。以瑞士洛桑的奧林匹克主題公園為借鑒,很多國家都打造了自己的奧運主題文化公園,例如日本、韓國等等,很多公園建設多年后,依然游人如織,經濟效益頗豐。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雕塑主題公園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從人類聚落的文明角度進行統觀,組合材料選擇,進行人類文明的集中展示,才能夠提高設計的藝術感。從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雕塑主題公園的設計,有利于我們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目前設計過程當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我們要加強整合性分析,提高雕塑主題公園設計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趙志勇.工業美學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與表現:青島汽車城公園汽車主題雕塑創作[J].雕塑,2019(1):70-73.
[2]崔斯璕,唐文.蕪湖雕塑主題公園景觀設計評析[J].園林,2018(10):44-47.
[3]郝旭琴.城市夜景中的雕塑設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8.
作者單位: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
通訊作者:
楊衛華,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常州大學江蘇省非遺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