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魯英 梁膠東 宋艷玲
【摘 要】了解聽障學生就業現狀,發現就業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本文結合聽障學生自身特點,查閱大量高職學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相關文獻,找到聽障學生在就業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以期為聽障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關鍵字】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
中圖分類號: G762;G25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1-0083-003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殘疾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明確要求。所以,殘疾人的就業一直是社會關心和關注的,但是殘疾人要想獲得良好的就業,就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門正式提出并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加快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部第一次專門為殘疾人職業教育出臺的文件。該文件的出臺,為完成《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升殘疾人受教育的水平提供了可行性的指導依據。
殘疾人根據人體功能受損不同有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肢體障礙等多種不同分類。如果聽力障礙殘疾人接受職業教育,就可以平等融入社會,獲得高質量的就業崗位,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這將進一步推動全面小康的真正實現。
聽力障礙殘疾人自身存在生理缺陷導致心理敏感、脆弱等特征,導致他們就業困難。聽力障礙殘疾人接受職業教育,簡稱聽障學生,他們由于無聽覺能力,相對于視力障礙、肢體障礙等殘疾人,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狹窄,導致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相對薄弱。所以,為聽障學生提供適合的職業教育是當前特殊教育職業院校面臨的一個難題和挑戰。
1 聽障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我們課題組成員面向全國各地在校或已畢業的聽障學生通過實地考察、交談等多種方式,對聽障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全國各地市都很重視聽障學生的就業工作,各地市因地制宜,均出臺了相關的就業政策,但是聽障學生就業狀況并不樂觀,存在很多問題。現歸納如下:
(1)用人單位歧視,拒收聽障學生。
國外針對殘疾人權益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反殘疾歧視條例》、《殘疾人就業平等法》等,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法律法規,保障了殘疾人應有的權益。
國內制定了《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條例》等法律法規,各地市也制定了扶持殘疾人的政策,當然也包括聽障學生就業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招收聽障人士。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扶持政策、設置相應的服務機構來幫助聽障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可以看出國家、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聽力障礙殘疾人的就業。但是和在校或已畢業的聽障學生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聽障學生根本不了解這些法律法規、扶持政策,可見這些殘疾人保障法、服務機構對聽障學生的就業幫助并不明顯。
國內外的相關機構一再向社會呼吁并強調要保障殘疾人就業權益,讓社會各界關注殘疾人、消除就業歧視等,并且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殘疾人權益的保障法律法規,但是殘疾人受歧視的現象仍然處處可見。
盡管已頒布的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該接受并安排本單位在職職工數一定比例的殘疾人就業,提供合適的工種,預留殘疾人就業崗位,但是實際聽障學生在應聘過程中,一直存在用人單位寧愿繳納殘疾人就業保證金也不愿意招聘聽障學生,更談不上和聽障學生簽訂勞務合同、轉正、晉級、職稱評審等,單位福利、保險等與聽障學生更是沒有任何關系[1]。用人單位即使招收了聽障學生入職,也是讓他們干最臟、最累的活,很少接觸到具有技術含量相關的工作。假如公司遇到困難,精簡機構、需要裁員的話,最先被裁掉的也是聽力障礙這類殘疾人,聽障學生存在被歧視現象。
從以上情況看出,雖然國家出臺了各種法律法規來維護殘疾人的權益,但是用人單位歧視聽障學生,甚至拒收聽障學生的情況很嚴重,這嚴重影響了聽障學生的就業率。
(2)聽障學生自身問題,導致就業率偏低。
很多聽障學生談到就業問題時,從談話內容來看,大多脫離實際,太過于理想化。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當現實和理想碰撞時,聽障學生由于先天存在缺陷,導致心理非常敏感,他們心理落差很大,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聽障學生一旦在某些事情上被否定,那么他們就會出現失望、退縮、缺乏自信等就業心理。
就聽障學生理想職業和收入等問題,很多聽障學生傾向于教師、公務員、白領等職業,對收入的期望不切實際。就業方向很隨意,主要從適合自己發展、福利待遇好、工作條件好、壓力不大等角度考慮,這些也是他們就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聽障學生對自己以后的發展比較迷茫,缺乏對崗位和價值觀的認識。
就聽障學生的抗挫能力而言,當遇到困難時他們大多數想到的是放棄,或依賴于老師、父母的幫助,對自己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缺乏自信。由于自信心不足,所以接觸新的事物或新的任務,怕出錯,不敢主動承擔責任,導致用人單位認為聽障學生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意識。
由于聽障學生無聽覺能力,接受外界信息渠道少,一般通過手語與人溝通,但是多數人都不懂得手語,導致用人單位認為聽障學生溝通表達能力弱,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會影響工作的開展。一般來說在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意識比較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較差。任何一個單位都不是慈善機構,應聘者應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單位對員工也會留出學習成長的時間。但是如果很長一段時間在崗位上工作不見起色,沒有成績,用人單位可能就會考慮調崗或解聘,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聽障學生的就業率。
通過以上情況,不難發現聽障學生由于自身問題,不能適應工作崗位需求,錯失了很多就業機會,導致聽障學生就業難。
綜上可見,聽障學生由于缺乏崗位認識,價值觀認識不清,缺乏自信,缺乏積極主動性、責任意識,溝通表達能力弱等,并且用人單位歧視、拒絕接收聽障學生,這就出現聽障學生就業難等問題。以上出現的問題和崗位的職業需求密切相關,解決以上問題,就能達到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從而提升聽障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而提高聽障學生的就業率。
聽障學生就業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是提高聽障學生就業率的關鍵,所以我們需要深度挖掘聽障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
2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內涵的研究
查閱大量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內涵研究的參考文獻,當前關于職業素養的研究狀況如圖1所示。
從圖中可見,我國2005年之前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研究極少,2008年至2014年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研究呈直線上升。2014年國家印發的《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完善了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國家政策的支持推動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從文獻統計量中看出,2015-2017這三年國家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較多,研究熱度不斷升高。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尤其注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就業質量和學生職業素養息息相關,可以說學生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著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和數量。就業是學校生源的出口,招生是學校生源的入口,出口暢了入口才能旺,出口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入口的數量,所以每個高職院校都特別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業界對職業素養的研究越來越多,結合不同的工作崗位需求,對職業素養的內涵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
國內對職業素養組成方面的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許湘岳在其編著的《職業素養教程》著作中對職業素養是這樣定義的,他認為職業素養[2]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活動,在活動中應該養成的職業意識,遵循職業道德,符合職業行為,熟練運用職業技能等,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培訓、鍛煉、自修等方式不斷積累和發展逐步形成職業所需的素養。有人說,職業素養就像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一部分在水上,一部分在水下。水上部分形象的認為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等顯性素養,水下部分形象的認為是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等隱性素養。這是有名的“冰山理論”,認為職業素養由顯性素養和隱性素養兩部分組成,二者不可分割,相輔相成。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技能、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從業資格證書等屬于顯性素養,另外還有支撐顯性素養應用的隱性素養,更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職業發展。文崢嶸認為職業素養由職業意識、信息素養、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禮儀修養等要素構成[3],許瓊林認為職業素養由誠信、專業、積極、謹慎等要素構成[4],楊志強、劉潤民認為職業素養由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及職業意識等要素構成[5]。
從以上專家學者、“冰山理論”對職業素養的構成研究中看出,職業素養具體表現在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職業意識、責任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溝通表達能力、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信息處理、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這些方面是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的職業化特點,同時也是用人單位需要的職業化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3 結合聽障學生自身特點,探討聽障學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
培養聽障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提升聽障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學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一直是社會、企業、學校等關心和關注的焦點。
結合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為了改變用人單位對聽障學生的偏見,必須提升聽障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聽障學生要想適應某個崗位,一方面對該崗位所屬的職業充分了解和認識、具備該崗位需要的溝通、表達、組織協調等各方面職業化能力,另一方面具備該崗位需要的分析、處理、信息操作等能力以及應考取的資格證書等。可見,適應職業崗位應該具備這兩方面的相關能力,這些能力綜合起來就是適應該崗位需要的職業素養,所以說職業素養分為內在素養和外在素養。
概括來看,聽障學生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職業技能等幾個方面。其中,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屬于內在素養,職業技能屬于外在素養,如圖2所示。
圖2 聽障學生職業素養組成
(1)職業道德包括愛崗敬業、誠信、奉獻精神等。作為一個職場人,應該熱愛自己的崗位,有奉獻精神,不計個人得失,忠于本職工作,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諾。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得先熱愛本職工作,不求回報,誠實守信,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可見職業道德在職業素養的各因素中居于首位。職業道德是聽障學生在職場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
(2)職業意識包括對職業認識、崗位認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作為一個職場人,需要對所從事的職業有個客觀的認識,制定一個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自身發展。從學生轉成一個職場人,必須在頭腦里有個角色的轉換,增強職業認識,打造一個職業化的工作人員,職業化主要體現在著裝、企業文化了解等方面,代表了一個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在入職前,需要對所應聘的崗位需求有個全面的認識,崗位職責明晰,較強的責任意識、相互合作的團隊意識。崗位職責意識體現在做事的方方面面,是一種潛在的習慣,是做事時不自覺的一種體現,有助于事情的高效完成。職業意識是聽障學生在職場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
(3)職業行為包括溝通表達、交流、學習、組織協調、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作為一個職場人,離不開與別人打交道,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用人單位在面試時,招聘崗位就要求應聘者需要具備較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所以溝通交流、組織協調能力在職場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溝通表達能力強,才能把問題描述清楚,輕而易舉地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職場人懂得溝通,表達清晰,組織協調工作會更加和諧,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得心應手。溝通能力是用人單位在崗位面試時決定是否錄用的關鍵因素。
職場人要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根據個人發展制定有目標的職業生涯規劃,養成學習的習慣,要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在崗位工作中做出成績,得到公司的認可。
職業行為是聽障學生在工作中相關環節表現出來的素質,也是聽障學生在職場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
(4)職業技能包括信息處理能力、英語能力、職業或崗位操作能力以及相關證書的考取等。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學會使用信息技術處理相關事務是基本具備的技能。作為一名職場人,在崗位工作中,學會使用電腦進行信息處理,能提升辦事效率。用人單位面試時,需要應聘者提供能說明其職業技術能力的相關證書,工作的處理結果、獲得證書等這些都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素養,職業技能可以通過證書、作品等形式來證明具備相應崗位的職業能力。聽障學生在找工作之前就應該考取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設計具有代表個人專業水平的作品等。職業技能是聽障學生在職場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
4 結論
通過研究聽障學生的就業情況,分析就業率低的原因,結合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內涵的研究狀況,根據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最終研究得出了聽障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這為后期聽障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與培養體系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李淑英.特殊教育與就業掣肘——兼論聽障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23):139-142.
[2]許湘岳.《職業素養教程》[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3]文崢嶸.基本職業素養移動學習平臺設計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7,4(35):295-297.
[4]許瓊林.挖掘職業素養紅利擔起更大歷史責任[J].中國機電工業,2016(09):94-95
[5]楊志強,劉潤民.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研究綜述[J].內蒙古教育,2017(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