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當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黨內外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
黨順應人民的意愿和歷史的潮流,在三中全會上正式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發揚偉大團結精神,團結一致向前看,推動中國走上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新篇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通過總結實踐、展望未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共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4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各項便民、惠民、利民舉措持續實施,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經過40年的團結奮斗和開拓創新,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功。從1978年至2018年,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現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已經踏上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征程。
在經濟高速增長和國家財力顯著改善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從1978年至2018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建成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上升40.6個百分點;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經過40年的努力,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早已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中國人民的問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春風化雨,春華秋實。40年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發揚偉大的團結精神,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內在統一,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這就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創新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40年改革開放歷程,“人民”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廣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的實踐創造中汲取豐富智慧,從人民的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使全體人民滿腔熱情地投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通過改革發展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改革開放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在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沒有一種力量比人民更強大,沒有一種根基比人心更堅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上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開放的成功,歸根到底在于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過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歸功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在新時代,無論改革開放的領域拓展到哪里,無論外部條件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只要始終與人民團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溝坎。
知識鏈接
中國女排五連冠及其展現的偉大團結精神
中國女排五連冠,是指中國女子排球隊在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杯、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上,連續五次奪得世界冠軍的輝煌經歷。第一次奪冠是1981年,這年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了11月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排球賽。比賽采用單循環制,經過了7輪28場激烈的比賽,1981年11月16日,中國隊以7戰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杯賽冠軍。袁偉民獲“最佳教練獎”,孫晉芳獲“最佳運動員獎”“最佳二傳手獎”“優秀運動員獎”,郎平獲“優秀運動員獎”。第二次奪冠是1982年,這年中國女排帶著一場負分進入世界錦標賽的復賽,形勢十分嚴峻,中國隊以3∶0輕取古巴,贏得了扭轉戰局的關鍵一役。此后中國女排又以3∶0戰勝蘇聯隊,殺入四強,并最終在與東道主秘魯隊的冠亞軍決戰中以3∶0完勝,獲得本屆錦標賽冠軍。第三次奪冠是1984年,這年8月3日,洛杉磯奧運會預賽的最后一場對美國隊的比賽中,在中國隊以1∶3失利。半決賽中國隊以3比0輕取日本隊后,中美兩隊再次相遇。決戰過程中,中國女排絲毫沒有受到小組賽失利的影響,以3∶0完勝對手,取得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三連冠”。第四次奪冠是1985年,在這年的世界杯大賽中,中古之戰是世人注目的焦點,最后中國女排以3∶1獲勝。鄧若曾獲“優秀教練員獎”,郎平獲“最佳選手獎”及“優秀選手獎”,楊錫蘭獲“最佳二傳手獎”及“優秀選手獎”,鄭美珠獲“優秀選手獎”。第五次奪冠是1986年,這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上,中國女排克服重重困難,以8戰8勝的出色戰績蟬聯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獲得“五連冠”的隊伍。在本屆錦標賽上,張蓉芳獲得“最佳教練員獎”,楊錫蘭獲得“最佳運動員獎”和“最佳二傳手獎”,楊曉君獲得“最佳一傳獎”。中國女排奪冠后,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的場景,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一時間各行各業掀起學習女排精神、發揚女排精神的熱潮。女排精神曾是時代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影響了幾代人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當中。在21世紀的當下,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九八抗洪”:偉大團結精神的時代寫照
1998年夏,我國江南、華南大部分地區及北方局部地區普降大到暴雨。長江干流及鄱陽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閩江和松花江等江河相繼發生了有史以來的特大洪水。汛情牽動中南海,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親赴現場視察,慰問抗洪軍民,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親臨一線指揮。黨心緊系軍民心,黨中央密切關注著災情發展趨勢和抗災進展,時刻牽掛著受災群眾和搶險軍民,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了黨的領導作用。洪水無情人有情,全國人民情系災區,一列列火車、一架架飛機、一隊隊汽車滿載著物資、食品,滿載著各地群眾的深情厚誼,從各個方向往災區集結。這場抗洪搶險斗爭,規模大,氣勢壯,斗爭嚴酷激烈,而更為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干群一心、黨群一心、軍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氣吞山河的抗洪壯歌。江澤民在評價“九八抗洪”搶險斗爭時,強調指出,在這場偉大的抗洪搶險斗爭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這是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這是對“九八抗洪”精神完整科學的概括,是中國人民偉大的團結精神在當代的生動體現。
汶川大地震見證中國人民偉大團結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中國西南部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地震。災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
在黨中央的指揮和號召下,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短短幾個小時內,整個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動員起來,接下來的一周,“我們都是汶川人”成為舉國上下最響亮的口號。沖在最前面的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地震發生以后,軍隊的各級黨組織、黨員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組織帶領廣大官兵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災的第一線,發揮了主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地震當天就有2萬多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成立2000多個“黨員突擊隊”,承擔了最緊急、最艱巨、最危險的任務;有4000多名軍人黨員主動推遲了婚期,放棄了休假,積極請戰抗震救災;有近5000名黨員在痛失親人或者家中受災的情況下,始終奮戰在救災第一線。不少家在災區的黨員干部都是幾過家門而不入,顧不上埋在廢墟下的親人,而去搶救其他人。
在大災大難面前,沖在最前面的還有白衣天使。北川醫院地震前原有醫生護士157人,地震后,只剩下了3個人!而災區其他醫院的一些天使們,雖然自己幸免于難,家人卻難逃厄運。據說有親人遇難的白衣天使,災區不下300人!德陽醫院有一個護士,地震時丈夫不幸遇難,父母、孩子生死不明,而醫院樓房危在旦夕,幾百名傷員急需轉移。于是在電梯不能運行的情況下,身高不足1.55米、體重不足50公斤的她,竟把30多個人高馬大的病人從九樓一層一層地背到了一樓。白衣天使的大愛無疆,讓受災群眾看到生的希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國社會各界慷慨解囊。僅5天時間,國內捐助款物就達49.05億元。同時,全國各地群眾踴躍走向街頭,一腔熱血獻災區,各地市民排隊獻血。四川大地震發生后,各省紛紛向災區援助。5月16日,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內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直轄市、自治區)民政部門分別為災區迅速解決10萬件衣物和10萬床被子,總計為災區提供100萬件衣物和100萬床棉被。
2008年被稱為中國“志愿者元年”。根據2009年共青團四川省委的不完全統計: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期間,團省委累計接受志愿者報名118萬余人,有組織派遣志愿者18萬余人,開展志愿者服務達178萬人次。有人推測,全國在汶川大地震中以各種形式提供過志愿服務的志愿者超過了1000萬人。直到災后一年,四川災區仍有超過5萬名志愿者在服務。志愿者顯示了民間力量的巨大。他們年齡身份各異,卻因共同的作為和精神貢獻,被視為“汶川一代”。
希望并沒有隨著破碎的山川一同被摧毀。汶川地震后,中國政府以最大規模的災后重建迅速給出了答案。截至2012年5月,四川省納入國家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29692個項目已完工99%,概算投資8658億元已完成投資99.5%;地震災區實現了“家家有房住”,基本實現了“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
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力量,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的民族精神,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轉瞬10余年過去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早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