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雯
摘 要:文章以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為研究對象,試圖研究玉衣的起源發展及制作過程,旨在進一步反映漢代葬玉及厚葬習俗的豐富內容。
關鍵詞:滿城漢墓;金縷玉衣;玉衣制作
1968年夏天,在河北保定滿城縣陵山上的建設施工中,偶然間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墓葬。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展開了聯合考古發掘,后在墓北側發現了另一座規模、形制相似的大墓。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清理工作,兩座古墓昭明于世。
如此龐大、建造講究的墓葬究竟建于何時?墓主人又是誰?經過進一步研究和反復論證,考古人員最終找到了答案。通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西漢五銖錢以及出土的銅器和漆器上的銘文“中山府”“中山祠祀”“卅九年九月”等,確定了先發現的一號墓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葬。而二號墓墓主人的身份確認則更為清晰,因出土一枚刻有“竇綰”“竇君須”字樣的銅印,可知主人為竇綰。兩座墓葬共出土萬余件珍貴文物,其中的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出土的保存完整的玉衣,揭開了漢代玉衣的真面目,也讓我們對古人的聰明才智感到驚奇與贊嘆。
劉勝金縷玉衣全長為1.88米,是用2498片來自遼寧的岫巖玉片和約1100克的金絲制作而成。整件玉衣基本是按照人體的形狀設計的,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可彼此分離,就像制衣工人裁剪縫制的一件衣服。其中頭部由臉蓋和頭罩組成,臉蓋上還刻制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形象。上衣的制作則似現在的量體裁衣,因劉勝體態豐滿,故而前片制成胸部平坦、腹部鼓起的形狀,后片下端還做出了臀部的形狀。左右褲筒分開,上粗下細,按照人腿形設計,弧線精美,似是漢代難得一見的精美“雕塑作品”。手套呈握拳狀,是制作最為精巧的部分,其中發現的最小玉片只有成人拇指蓋大小,需要將一百多片不同形狀的小玉片按照手的形狀連綴起來,制作難度非常大。鞋的部分所用玉片較大,鞋底由三塊特制的大玉片組成,鞋幫可向兩邊打開,便于穿著。
竇綰金縷玉衣長度為1.72米,共用2160片玉片、約700克金絲制作而成。與劉勝玉衣相比,竇綰金縷玉衣有兩點主要的區別:首先,上衣部分的玉片比較大,且不是用金絲編綴,是用絲織物粘貼在一起;其次,在頭罩兩側做出了耳朵的輪廓。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顯要貴族死后才可以穿的特殊葬服。有專家認為,玉衣的產生可能與玉面罩有關,又稱為“覆面”“幎目”。《禮儀·士喪禮》中說到:“幎目用緇,方尺二寸,赪里。”鄭玄注:“幎目,覆面者也。”盧兆蔭先生1981年在《試論兩漢的玉衣》一文中提到東周“綴玉面飾”和“綴玉衣服”可能就是玉衣的前身。夏鼐先生在《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和變化》中也說到:這種玉衣制度可以溯源于東周時代的“綴玉面幕”和綴玉片的衣服。但是成為真正的金縷玉衣,可能始于景帝末年或武帝初年。河北地區的戰國中山國就出土有大量用于制作綴玉面罩的各式小玉片,此外還出土了八件四對玉手指蓋,應是玉手套的前奏,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貴族死后以“含珠鱗施”厚葬的習俗。
到西漢中期,玉衣開始大量涌現。按照《后漢書·禮儀志》中規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只能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劉勝是諸侯王,按規定只能用銀縷玉衣,而實際情況卻是劉勝與其夫人的墓葬中出土的均為金縷玉衣。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玉衣分等級使用的制度在西漢中期尚未形成。以玉衣為葬服的厚葬習俗從西漢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以玉衣為斂的葬服制度才消失。
看起來考究又精致的金縷玉衣制作起來初看似乎簡單,實際卻是一項復雜又龐大的工程。首先,工匠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把玉料切割加工成不同的形狀。岫巖玉平均硬度在5.2度,與普通玻璃接近。古代沒有機器車床,古人究竟是用什么方法鋸片的呢?從玉片的痕跡觀察,有的是用圓片鋸鋸開的,有的是用直條鋸鋸開的。具體做法是用這種帶有鋼絲或圓形鋼盤的工具來完成切割。當然鋼絲是割不動玉的,工具上方還懸掛有壺,內盛解玉砂和水。混有沙子的水滴滴在玉石上,增加了切割工具的鋒利度,這樣來回摩擦就可以把玉料制作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玉片了。其中圓片鋸的使用說明當時已有較高效率的輪軸切割機械了。據專家測定,有些玉片上的鋸縫只有0.3毫米,精密程度之高超令人驚訝。切好之后的玉片需要進行細致的磨制、拋光處理,使表面發出溫潤的光澤。接下來就要在玉片的每一角穿出小孔,從遺留的鉆孔痕跡看出當時有兩種鉆孔方法:一種為桿鉆,一種為管鉆,其中桿鉆為大多數。桿鉆和管鉆都必須加沙研磨,制成小孔,孔徑大小僅在1毫米左右。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編綴。金線長度一般為4~5厘米,形狀粗細不一。一種金絲橫斷面近似圓形,用于上衣和手套位置;另一種呈扁條形,兩端搓尖,用于褲筒上;另外還有很少的合股金絲,是用12條極細的金絲擰成一股做成的,其中最細的金絲直徑只有0.08毫米,工藝水平之高超令人驚嘆。一般金絲是將金片剪成細條搓成絲,而合股的細金絲經過實驗,發現可能是拔制的。這種柔軟又有韌度的金絲非常適合編綴。在編綴過程中,工匠還根據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編織方法,如交叉式、套聯式、并聯式等。周邊用織物或鐵條進行鎖邊,一件奢侈華麗的金縷玉衣就制作好了。
除玉衣之外,滿城漢墓還出土有完整的“玉九竅塞”,包括眼蓋、耳瑱、鼻塞、口琀、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劉勝和竇綰死后頭部的下面放置有鎏金鑲玉銅枕,裝飾華麗;手中各握有一璜形玉器;前胸和后背還放有玉璧;甚至夫人竇綰所用棺槨都是用大量玉璧裝飾而成。這些連同玉衣一起,都是漢代葬玉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漢代葬具、葬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那么古人為何要用玉器進行隨葬呢?他們認為美玉是山石的精華,凝聚天地之精華,吞食可以長壽,佩戴可以辟邪,穿上玉衣便可尸身不腐。據《漢書·楊王孫傳》記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晉代葛洪也在《抱樸子·對俗篇》中寫到:“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因而古人生前佩戴玉器,死后用大量的玉器進行隨葬,足以見古人對于玉的謎之崇尚了。
兩漢是玉衣發展的高峰期,從目前考古資料看,河北省除了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竇綰玉衣之外,還出土有中山懷王劉修的金縷玉衣、中山穆王劉暢的銀縷玉衣、中山簡王劉焉的鎏金銅縷玉衣等。劉修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第五代孫。玉衣出土時已經遭到破壞,金絲早已被人抽走,專家用了兩斤黃金重新打造了金絲,重新修復而成,現陳列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外,其他地區也先后出土有兩漢時期的玉衣,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由4248片上等的和田玉制作而成,玉片小而薄,玉質極佳,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的玉衣;同樣出土于徐州的東漢彭城靖王劉恭銀縷玉衣,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一件漢代銀縷玉衣,現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另外,西漢南越文王趙昧墓中還出土有絲縷玉衣。
用玉衣來斂尸只不過是古人的一種美好愿望。劉勝和竇綰玉衣出土時,里面的尸骨早就已經朽爛,只有一些類似牙齒的琺瑯質和少量的骨渣保存下來。雖然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寄托沒能實現,但精美絕倫的金縷玉衣卻流傳下來,成為古代勞動人民不朽智慧和精湛技藝的見證。
參考文獻
[1]河北省博物館.中山靖王與滿城漢墓[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2]河北省博物館.滿城陵山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3]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4]盧兆蔭.試論兩漢的玉衣[J].考古,1981(1).
[5]夏鼐.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和變化[J].考古學報,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