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明
摘 要:青蓮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硤石山腰,依據地形分上下兩院。依據記載創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歷經各代修葺,長盛不衰。現存唐宋彩塑、早期木構,價值獨特,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保存各個時期摩崖石刻、經幢、碑刻一百余方(通),《硤石山青蓮上方院先師門人省旻歿故幢記并序》就是其中的一通。文章通過對此經幢的釋讀和考證,以期揭開青蓮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一角。
關鍵詞:青蓮寺;省旻;經幢
青蓮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硤石山腰,依據地形分上下兩院。依據記載創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初名硤石寺,唐大和元年(827)寺院已具規模,唐咸通八年(867)賜額“青蓮”,宋金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下院中軸線上為南殿、大佛殿,山門內存明代舍利塔1座。上院中軸線建有山門、藏經閣、大雄寶殿,兩側分別建有觀音閣、地藏閣,鐘鼓樓、羅漢殿。寺外東部有擲筆臺,上建鐘樓、文昌閣、款月亭等。其中下寺的唐代彩塑為我國僅存三處唐代寺觀彩塑中的一處。上寺的宋明彩塑也精美絕倫。更為可貴的是青蓮寺還保存了從北齊到民國各個時期的碑刻、摩崖、經幢等石刻附屬文物一百余方(通)。
其中,《硤石山青蓮上方院先師門人省旻歿故幢記并序》是近年在維修建設中新發現的一通,刊刻于北宋開寶三年(970)。
1 省旻歿故幢記并序釋考
佛教的僧侶或信眾在墓地建立的經幢,稱為“墓幢”,一般存于封土旁、甬道或墓室。該經幢僅留幢身部分,八面,每面寬11厘米,高80厘米。其幢額題“佛頂尊勝陀羅尼幢”,左起首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真言”共四面,其他四面為“硤石山青蓮上方院先師門人省旻歿故幢記并序”現將序文釋讀如下:
硤石山青蓮上方院先師門人省旻歿故幢記并序
詳夫鷲岳穹崇劫變而猶枸成壞,蟾輪朗耀時遷乃尚厄虧盈。況乎,情深四生,軀成五蘊,因緣聚而名/立分,限盡而色歸空。斯乃動植皆同,孰能逃此者矣!爰有歿故和尚,俗姓王氏,本貫澤州高平縣長平鄉伯方/人也。和尚法號省旻,字彰,無染皆以早厭囂煩。幼歸空寂,立志孤耿,稟性不群,并已道貌昂藏,法器魁偉,性孤/野鶴,志靜閑云。遂乃振錫江湖,翹囊吳楚,心專訪道,懇切尋師。果得意于雪峰悟亡荃于韶岳,自此道芽/芳秀,覺樹增榮,善價非沽,藏珍勿耀。爾后,問津志歇,掛錫心閑,偶屆高平遇緣而往,既乃情敦仲季禮顯恭同也。/□匱工施修崇而九層院就,僧安四海,供化十方,士庶欽皈,檀那仰重。師乃度四十臘壽六旬余。道行馨蘭,德風/偃草,昨于開寶二年孟冬之月,澄神儼若,宴坐第茨,視目存身。□然殗化時,以煙云慘淡,鳥鶴悲鳴,忽沉欲海。/□丹軀頓謝,昏衢之炬燭。今有門人省珍,緬惟師資義重,法乳情深,將申孝敬之誠,特上安厝之兆。遂/去院西北隅,訪慕良匠,雕琢奇材,永壯龍崗,將修幢塔,別謀班手,創構亭臺,松檜滿騷,檐楹華麗。其/勢也,東窺藏音之境,是遠公說法之堂;西望彌勒巔峰,及信士禮瞻之所;南觀丹水,上連雙髻之山;北顧浮山,此異何殊于雞足。擲筆峰下運載群機,須彰刊石貞珉以紀年辰之月朔。/開寶三年歲次庚午二月丁卯朔六日壬申。建業上生經沙門桂通書,鐫字人張赟。/同學師兄山主省通,院主省圓,同學弟兄省琳、省朝,講百法論沙門省饒。/徒表前攝銅堤縣主簿王英,俗弟王敬芝,侄男端兒三三四四韓八住兒和見師留小師。/光巖院主師伯道明法侄圓昭圓密德義。
依據目前資料可知, 幢最開始的用途是在軍隊和儀仗中號令三軍,掌握進退,漢魏之前就有相關資料記載。此后由于佛教影響廣泛,就出現了書寫佛經到八楞形石幢上的現象,如《金剛經》《孔雀明王經》等。到了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普遍流行,信徒為使此經永存, 將其刻在有蓮花頂座的八面石柱上, 即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幢。
從序文可知,幢的主人省旻,本姓王,是當時澤州高平縣長平鄉伯方人。伯方村今仍然存在,隸屬于晉城高平市寺莊鎮。文中還對省旻的生平和秉性作了詳細記述。最初授業于雪峰悟亡禪師,后駐錫于青蓮寺上方院,四十六歲而終,葬于寺西北。文中特別是提到了青蓮寺周邊的地理環境:“其/勢也,東窺藏音之境,是遠公說法之堂;西望彌勒巔峰,及信士禮瞻之所;南觀丹水,上連雙髻之山;北顧浮山,此異何殊于雞足。”這對研究青蓮寺的周圍環境變遷和歷史文化的流傳具有重要的意義。如“藏音”應該是 “藏陰”之筆誤,雙髻之山應該是澤州四大名勝之一的“玨山吐月”之玨山,說明在宋代開寶之時還未有玨山之名。
2 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的由來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和五臺山的文殊信仰有關系。現存于五臺縣虒陽嶺的尊勝寺就是為紀念佛陀波利遇文殊點化,取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而修建的。此經傳入時間為唐儀鳳元年(676), 歷經四年譯成。
青蓮寺內現存最早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是立于上寺釋迦殿之前,刊刻于唐開成四年(839)的《佛頂尊圣陀羅尼經幢并贊序》。幢的序文中提到到:“是佛陁波利,問大圣于五臺,遠陟流沙,赍神咒于七載,《佛頂尊經》者,金果宣□以重譯。為五部之真宗,千佛之上道。善主捧受,免阿鼻之苦厄;天帝傳時,教敷揚于沙界。層幢回聳,沾澤者銷殃;石塔苕峣,□塵者滅罪。”
因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稱:“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宓芻、宓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見或與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塵落在身上,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盛行一時。唐代以佛陀波利本最為流行。而到了宋代,本經幢中,是西京大興善寺不空三藏奉詔譯的佛頂尊勝陁羅尼咒語部分,再加上省旻的生平序文,就形成了既是經幢,又是墓志的雙重作用。
3 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的影響
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表現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不斷流傳,僧眾信徒不斷增多。其兼濟生死的功能,特別是破地獄功能,就使其從唐五代時期大多建于佛教寺廟,到宋時多建于墓地,對宋代的葬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來說,宋代墓幢比唐代寺幢更具世俗化和功利化,也是佛教自身由上而下發展的一個縮影。同時幢上一般不完整地書寫序言和經文,取而代之的是各類真言密咒。有學者認為:“唐代經幢多兼刻序經咒,其后逐漸簡化而無序。入宋以后,更趨陋俗,刻經者已寥寥無幾,更有如此幢僅鐫咒語者,謂之‘真言幢”。這種世俗化的過程,直接影響了當地僧侶和民眾的葬俗。在僧侶和信徒的墓地或墓穴中,往往會伴有佛頂尊勝陀羅尼咒,這些經幢一般要比立在寺院的矮小,經的部分省去不鐫刻。形成并盛行于唐代的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入宋之后更加普及和應用廣泛。
晉城地區的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分布范圍較廣,僅青蓮寺所處的澤州縣一地根據記載和現存情況統計就有三十余通,如崇壽寺、乾明寺等。其中以青蓮寺最為集中,目前共計有七通。由于其信仰的擴散,澤州地區一些民間祠廟和道教廟宇中也有立幢的現象。青蓮寺留存的墓幢,一是真實記錄了高僧大德在青蓮寺的活動情況,補充了碑刻史料記載的不足,包括佛教宗派信仰的流布和變化、師門的傳承情況。再則證實了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從唐到宋的形式演變和對僧俗葬俗的影響,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1]晉城金石志編纂委員會.晉城金石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2]趙改萍.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在山西的流布[J].山西檔案,2012.
[3]劉金鋒.隋唐佛都青蓮寺[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