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摘 要:文章通過對莫爾寺遺址采集的佛頭、佛塔、遺址的平面布局以及周邊遺址的分析,認為莫爾寺遺址建造于2~3世紀,魏晉時期獲得發展,唐代繁盛,最后廢棄于伊斯蘭教的興起。以此來說明佛教曾在喀什傳播,喀什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
關鍵詞:莫爾寺遺址;年代;漢;晉;唐
莫爾寺遺址,位于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開普臺爾哈納東北的古瑪塔格山南麓,遺址南北長100米左右,東西寬50米左右。自南向北分布有佛塔、寺院、梯形塔等遺跡。佛塔用土坯壘砌,有三層房座,一層圓臺;圓柱形塔身,覆缽頂,中央有設置相輪的洞口;佛塔殘高12米,底部邊長12米。塔北是寺院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米,南北寬9.3米,最高處高1.5米,最低處與地面平行。遺址的北部是梯形塔,塔頂部近正方形,東西長14.5米,南北寬13.5米,底部東西寬24.4米,南北長24.7米。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爾寺遺址年代為漢唐時期,這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時間段,作為中國西部現存已知的佛教遺址,其遺址年代的明晰對于中國佛教的傳播以及西域佛教的研究、喀什地區多種宗教并存的體現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本文從莫爾寺遺址所采集的遺物、佛塔造型、遺址布局、周邊遺存等方面來探討莫爾寺遺址的建造及延續年代[1]。
1 遺物
喀什地區博物館館藏有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采集的出自莫爾佛寺遺址的佛頭殘件,佛頭通長19厘米,通寬8.8厘米,通高7厘米,重約2千克,面部殘損嚴重,鼻梁細長。這種佛頭造型,不同于唐朝時期面相豐圓的造型,倒是與北魏時期的造像風格相近。北魏中期的塑像人物形象為長圓形臉、平眉、秀眼,人體比例逐漸修長,姿態大方,神情恬靜。北魏晚期塑像造型基本扁平單薄,肢體修長,面相方瘦清秀,即所謂“秀骨清像”,而顴骨略略突起[2]。此外,據宿白先生的研究可知,自太武帝以來,北魏就興建佛寺,與較興盛的西域佛教地區交往頻繁。這些國家與地區,有的曾經一度劃歸北魏領域[3]。其中重要的佛教國家和地區如鄯善、龜茲、疏勒、粟特和于闐等,又都和北魏有較密切的關系[4]。而在今巴基斯坦中巴公路吉拉斯地方發現了北魏使者出使的題記——“大魏使谷巍龍今向迷密使去”[5],這也說明當時北魏與西域是存在交流的,當時流行于北魏的造像樣式有可能流傳到莫爾佛寺遺址所在區域。
2 佛塔造型
莫爾寺遺址中的莫爾佛塔保存較好。佛塔用土坯壘砌,有三層房座,一層圓臺。圓柱形塔身,覆缽頂,中央有設置相輪的洞口。其中覆缽頂的佛塔與新疆地區現存的佛塔造像相一致的,有樓蘭古城佛塔、米蘭佛教遺址等。在印度佛塔崇拜時期,塔是佛涅槃的象征。崇拜佛塔和繞塔禮拜被認為是獲取無上福報的功德之一。《菩薩本行經》說:“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處得福無量也”。唐代大同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等翻譯的《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專門宣講繞佛塔禮拜的功德[6]。中國佛塔造型從《洛陽伽藍記》中可知,尤以永寧寺的佛塔遺址為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年開始對北魏洛陽城內永寧寺遺址進行發掘,曾在1981年發表了木塔塔基的發掘報告,正式發掘報告出版于1996年。永寧寺的九級木塔于519年建成。永寧寺以木構九級佛塔為全寺中心,呈前塔后殿的平面布局,也仍未突破印度佛寺石窟的基本格局[7]。因而這種底部方形臺基,上部類似窣都缽的造型明顯不同于隋唐以后的佛塔造型,至少是同永寧寺佛塔之前一樣的風格。
3 莫爾佛寺遺址
莫爾佛寺遺址現存圓形佛塔、房基遺址、方形佛塔。唐代著名的和尚道宣法師制定了一套關于修寺建塔的方案,即《戒壇圖經》,明確規定了寺院的建筑要求與標準。特別規定應以殿為主,為整個寺院建筑的中心。理由是因為佛殿是供奉佛像、佛經和僧人們念經說法的重要活動場所。這樣就把傳統的殿堂和塔分離開來。從建筑格局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唐代時期,寺院的建筑格局發生了變化。在中國寺院中佛塔逐漸轉向寺院后部、寺院外部是后來出現的情形,后來甚至出現不建塔的寺院形式[8]。而莫爾佛塔形制規模巨大,寺院遺址在其側,不同于唐代及以后的寺院形制布局。這種以塔寺為中心的建筑遺址格局屬于早期的[9],其后的,現在命名為“方形佛塔”,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的臺藏塔[10]的體現。因為在方形佛塔的塔身正面和西側有佛龕痕跡。
4 周邊遺存
莫爾寺遺址附近的已知佛教遺址有三仙洞遺址、達克亞努斯寺院遺址、托庫孜卡孜那克寺院遺址,其時代皆為南北朝時期。
三仙洞遺址,是三個佛教造像窟,位于喀什北郊約18千米的伯什克里木河南岸的懸崖峭壁間。據李遇春先生的文章《新疆三仙洞的開窟時代和壁畫內容初探》,可以知道其三仙洞石窟寺的開鑿和窟中第一層壁畫的時代當為公元3世紀的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大約在公元10世紀,因宗教信仰的的改變,才廢棄[11]。
喀什市的達克亞努斯寺院遺址,曾采集到一件極精美的三耳模壓花紋陶罐,現藏喀什地區博物館。器身飾有聯珠紋、卷草紋等佛教裝飾紋樣,并有跪地手捧瓶子的類似禮佛人,器耳飾有胡人形象的紋樣。該陶罐的年代被鑒定為南北朝時期。[12]
托庫孜卡茲納克寺院遺址,位于疏附縣烏帕爾鄉毛拉木格村西貝、艾孜熱提毛拉木貝格山東南端。托庫孜卡茲納克寺院為維吾爾語,意思為一組房屋或一組建筑。遺址現在僅存9個山洞和山腳下的一段殘墻痕跡。山洞大小不一,無明顯人為加工痕跡。在山洞之間分布有一些陶片,陶片以素面紅陶為主。寺院遺址西南約100米處發現有一片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遺址,遺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在遺址上發現有大量的石膏殘片,推測為南北朝時期遺址。[13]
綜上所述,莫爾佛寺遺址的佛塔造型及塔寺格局,說明其建造年代可能在2~3世紀。隨后可能隨著中原王朝,尤其是北魏以來皇家崇佛的興盛,佛教中國化進程大大加速,因而其造像風格與樣式也受其影響。莫爾寺遺址上采集的佛頭造像殘件恰好說明了中原造像風格對西域地區的影響,而現在被稱為梯形佛塔的遺存,有可能是唐代西域流行的臺藏塔的體現。至此之后,隨著伊斯蘭教的興盛,莫爾寺遺址被廢棄。
參考文獻
[1][1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喀什地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6][7][8]范鴻武.云岡石窟建筑與佛教雕塑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3][4]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5]馬雍.西域史地文物叢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9]新疆文物志編輯室.新疆文物志[M].新疆:新疆文物志編輯室,1991.
[1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魯番市臺藏塔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12.
[11]李遇春.新疆三仙洞的開窟時代和壁畫內容初探[J].文物,1982.
[1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資料匯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