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杰
摘 要:滿族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其民俗文化中所體現的倫理道德彰顯了勤勞、善良、智慧的滿族人民的人生追求、價值觀念、道德理想等,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挖掘滿族傳統文化內涵,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知悉滿族倫理道德,正是維護民族團結、鞏固民族文化的重要抓手。文章通過對滿族節日的禮俗研究闡述其倫理道德思想,傳承人文,凝聚精神。
關鍵詞:添倉節;飽食填糧;敬畏自然
1 添倉節
添倉節亦稱“添倉日”,滿族人把每年的夏歷一月二十五日確立為添倉節。在添倉節當天,各家往自家倉房里添加五谷雜糧等作物。首先將煮好的黏高粱米飯放于倉庫,然后把秫秸編扎的小馬立于飯盆上,再往飯盆里添加三回新飯,寓意駿馬往家馱糧,糧倉滿倉、五谷豐登,以此乞求風調雨順、金銀滿倉、福氣滿倉、幸福滿倉。添倉節還要在院內打灰窖,具體做法是把草木灰放在簸箕里,用棍棒均勻敲打,并在地上撒出環套圓圈,以象征糧倉。然后用磚石將圈中的糧食蓋住,寓意壓倉。最后點燃圓圈內的鞭炮,寓意糧倉爆滿。“灰撒囤,籽添倉”的添倉節,作為春節的尾聲,在給春節畫了一個幸福美滿、飽含期待的句號的同時,又為新的一年帶來新的企盼和無限的憧憬與祝福。
孕育于小農經濟社會關系下的添倉節,節日表現形式的載體無論是馬馱糧食、祈求豐收、撒灰補倉、紀念倉君,還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的企盼,無不說明聰慧的滿族百姓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疤烊撕弦弧笔侵袊俗非蟮恼軐W意境,體現了人順應自然的理念。人們相信身體的康建、家庭的和睦、農業的豐收都是自然神的力量,人們試圖用各種儀式與自然溝通,以達到表達美好愿望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善良的百姓不會忘記感恩自然、感恩社會。一個個繪聲繪色的神話故事正是整個民族樂觀向上、勤勞善良、順天時、敬自然的深刻表述。聰慧勤勞的滿族百姓以善良的天性理解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土地、天氣、山林、自然,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培育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不懂用文字和語言說通天與地、人與地、天與人的關系,卻用實際行動抒發自己順自然、順天時、順地利、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情懷。
2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敬自然,愛幼小,懂節制。
滿族的二月二“領龍”習俗源于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亦稱“春龍節”“青龍節”。
每年的二月初一,滿族婦女們采集山房草,用各色布塊及絨線,串龍頭,捏龍身,做龍尾。大人把龍掛在孩子的大襟上,祈盼子孫無波無折,各個聰慧健康,人人平安幸福。二月二當天清早,婦女們會在院子里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圓圈,在圈內畫一個“十”字。等到太陽初升,讓年幼的孩子們光著肚皮緊貼地面。母親在身邊祈求禱告“印脾十字中,龍盤圈里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龍王爺,你們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請龍王順著硝龍畫的圓圈走,多走幾遍就把孩子的食積帶走消除了”。這種舉動是提醒婦女們養育孩子、敬自然、愛幼小、懂節制。
古代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飯是農業社會的現實縮寫。長白山一脈的北方地域常年干旱少雨,農業生產離不開水力資源,所以人們非常重視春雨,民間亦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因此,在二月二這一天滿族還要舉行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動——“領龍”。中國自古把龍作為祥瑞的象征,傳說龍是行云布雨的主宰。所以,每到龍頭節人們便從龍的家里——井里或河里將龍引“領”回家中,祈求龍能及時布雨。
林林總總的節令習俗中展示出來的東北黑土地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現象,主要表現:一是春日龍文化。東北多龍,山水冠以龍名居多,大概源于長白山天池俗稱龍潭。節令習俗也多龍意識。農歷二月二彌漫龍文化,九臺龍棚,傳說有龍行雨;黑龍江畔有龍墜、護龍、騰龍的“目擊記”;遼寧營口有墜龍事件記載。龍文化是一種覺悟躍動和奮發意識,是滿族人勤奮進取的象征,這種進取離不開順天時、敬自然的依托。二是重教育精神。無論是扎龍置胸前避災,還是貼脾活動,關愛幼童卻又不放縱,適度節制,有教有育。占鰲頭更是說明對孩子希望之殷切,對教育重視程度之深厚。
3 蟲王節祭祀蟲王神以保收成
蟲王節也叫“蟲王會”“青苗節”,于每年六月六日舉行,流行于滿洲三省滿洲聚居地。
蟲王節是一種為保護青苗的民間祭祀集會。每年農歷六月正是蟲災多發之際,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社會,善良的百姓會祈求、祭祀蟲王神,以求蟲王神的庇佑。在蟲王節這天,家家到蟲王廟祭拜,殺豬祭祀。每每莊稼遭遇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時,人們便紛紛去祭祀蟲王神,后逐漸形成傳統,演變成了傳統節日。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似,蟲王節當天還有許多食俗。如藥鋪和一些廟宇開始布施綠豆湯、冰水或是用中藥制作成的解暑湯水?!傲铝垂刃恪保r歷六月烈日炎炎,莊稼長勢正濃,已是吐須秀麥穗之時,農戶們要觀察長勢,以推測是否豐收。還要在農田、院落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庇護,糧食豐收。
雖然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農民靠天吃飯的歷史在逐漸消亡。但對于滿族人來說,它的曾經存在卻有著一定的意義,也彰顯著滿族人民敬畏自然的感恩之心。
4 開山節感謝山神給予恩賜
開山節是辛勤的滿族人民在中秋團圓之后,為祈求采集藥草獲得豐登而進行的祝頌活動。在過去的東北滿族村落,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滿族人民的圣山——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藥人的豐富恩賜。在這一時期,滿族人將采到的人參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以表達心中的敬畏。
一次次叩拜,一遍遍禱告,足見滿族人敬畏自然風俗底蘊深遠。隨著時代變遷,許多人叩拜山神,感謝山神恩賜,這種禱告譜寫了滿族人民對于自然恩賜的敬畏與感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悠悠歲月,漫漫征程。滿族及其先民們,一代代執著南遷,與自然作著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他們從沒有間斷向漢族學習,學習文化和農耕文明,同時也大為密切了與先進農業民族的關系,使本民族的社會經濟獲得迅速發展。正是這種歷史背景為愛新覺羅家族從眾多女真氏族中噴薄而出,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