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靜
摘 要:博物館是進行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近年來,博物館與學校聯合開展歷史文化教育的模式優勢尤為明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文章以煙臺市博物館為例,從“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大方向,分別介紹了煙臺市博物館積極與學校進行合作的基本方式和取得的相應成果,進而反思目前館校聯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完善方案。旨在通過探索館校聯合的新方式、新方法,進一步豐富館校聯合的手段和途徑,擴大館校聯合的覆蓋面和服務對象,從而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博物館;館校聯合;教育;文化
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1]。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說明當代博物館不是收藏、展示文物的單一功能空間,而是具備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場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與載體,博物館在學校歷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博物館條例》第三十五條中也明確指出:“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博物館應當對學校開展各類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近年來,煙臺市博物館積極探索館校聯合教育新思路,將博物館教育功能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
1 館校聯合成效顯著
“博物館+學校”的教育模式具有雙重優勢。一方面,館校聯合是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舉措。學校是社會教育的另一主要場所,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其教育功能可以得到有力彰顯。另一方面,館校聯合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當代學校不僅要進行傳統式文化知識的教授,體驗式、啟發式的教學更是必不可少。煙臺市博物館一貫秉承“歷史與藝術并重,教育與休閑同步”的發展理念,多年來積極促進學校和博物館的有機結合,通過舉辦豐富的文博展覽,開展多樣的文博體驗活動,形成了覆蓋少兒到中小學以及高等院校的共享學習網。目前,煙臺市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主要分為兩類:“引進來”與“走出去”。
“引進來”主要利用博物館資源吸引學生在館內進行各類教育與實踐活動。一是組織各類展覽。2018年年初,煙臺市博物館推出的“神奇動物在哪里Ⅱ”特別展覽,吸引了大批兒童及親子家庭前來參觀。2018年1月18日,我館接待了北大公學龍湖幼兒園的百余名師生前來參觀,將煙臺市博物館的受眾范圍擴展至學齡前兒童。二是開設趣味課堂。我館在互動區開設的趣味課堂讓學生們有機會親身感受剪紙、面塑、彩釉陶瓷等傳統文化遺產魅力,還可以獲取考古等博物館知識。通過煙臺市博物館官網、微信平臺、電話預約等途徑提前查詢活動時間和內容、進行預約,學生們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進行體驗,這也成為一種長期穩定的館校聯合模式。三是開辦青少年煙臺市博物館“小講解員”夏令營、冬令營項目。這種“職業體驗式”學習不僅增加了學生們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也鍛煉了學生們語言表達、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四是組織研學體驗活動。2018年2月3日,萬華小學師生30余人來到煙臺市博物館,完成了屬于自己的博物館文化體驗。通過研學之旅,學生們了解了煙臺的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到了博物館的魅力。
“走出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館歷史文化講堂走進煙臺中小學的系列活動,“拓片的魅力”“龍在山東”“探秘古代‘復印術”等系列講座,致力于在中小學傳播優秀中華文化、傳承傳統技藝,堅定師生們的文化自信,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另外,走進校園舉辦展覽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種方法。2017年6~9月,煙臺市博物館將“省十大考古發現圖片展”送進魯東大學博物館,博物館積極組織師生參觀展覽,廣泛交流參展心得,巡展活動成為了大學校園內別開生面的歷史文化課堂。
2 館校聯合存在的問題
目前,館校聯合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局限。一方面,館校聯合的服務對象有所局限。博物館多座落在市區,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服務對象也相對集中在市區,很難惠及邊遠山區的學校和學生。另一方面,館校聯合的時間、空間有所局限。學校常規教學科目的課堂教學工具匱乏,而通過博物館教育服務得到的補充學習與學校教學內容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脫節現象,不能完全契合。
3 館校聯合新探索
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館校聯合應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發揮博物館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不必拘泥于文物原件,利用縮小模型以及復制品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鑒于上述情況,提出如下館校聯合的新探索。
3.1 建立移動博物館
2017年“互聯網+中華文明——中國博物館創新論壇”開幕期間,大規模數字化移動博物館展示——“鐘鳴鼎食——曾侯乙編鐘暨中國古代青銅器文明移動博物館”在會展中心精彩亮相。八大山人紀念館也在2017年舉辦了“移動博物館”走進南昌大學活動。受此啟發,對于一些偏遠郊區的農村中小學,可以采取移動博物館的方式,利用大型客車或者公交車等移動設施,以學生的視角選取博物館內代表性的、符合中小學學生認知水平的館藏文物或復制品,借助3D數字技術等高科技創意手段,讓山村中的學生們也能“看到”甚至“摸到”書本中的知識,從而加深對相關歷史文化的理解和學習,使館校聯合成果能延伸至更大范圍、更多對象。
3.2 制作教學工具
市區學校學生數量較多,移動博物館由于場地限制明顯滿足不了需求,且時間上不能完全與教學進度相契合。這種情況下,博物館可以與學校溝通,制作相關教學用具解決這一問題。就如同地理課上老師用地球儀介紹世界地理知識一樣,歷史老師也可以根據課程安排,選取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物,加深學生對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例如,商周時期中國以燦爛的青銅文化成為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之一,選取館藏青銅器具的復制品在課堂上展示,要比課本上的圖片生動得多。而近代史的相關歷史文物,不僅可以加深學習印象,更重要的是震撼學生的心靈,在一定程度上滲透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教育。
3.3 教學用具的借閱與管理
實行教學用具的借閱與管理則將上述制作教學工具方法的適用對象進一步擴大化,并提高時效性。就如同在圖書館借閱圖書一樣,博物館將使用頻率較高的文物復制品或模型進行多個備份,分類管理,需要的研究機構或學校可以同時向博物館借閱,并持有一定時間,這不僅有益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也為廣大教師及教研機構提供了共享學習的機會。當然,借閱者有義務保證所借物品完好無損,如有損壞,應該加以賠償。為了保證可操作性,最初可以選擇只對學校團體或研究機構實行,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后再逐漸向個人過渡。
3.4 館校聯合開發校本課程
目前,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的主要服務機構之一,是煙臺青少年了解歷史、感受傳統文化最直觀、立體的教科書。利用博物館豐富的文物資源,對模擬考古、拓片制作、傳統面塑、剪紙藝術等既有活動項目加以整合;校方師資隊伍與博物館專業人士通力合作,各取所長,共同開發、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校本課程,可以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研究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
4 結語
館校聯合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更是進一步完善國民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手段。這一舉措將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傳播傳統文化的窗口作用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也將更有利于培育全面發展的新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博物館條例[Z].201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