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虹
摘 要:“國學”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包括孝文化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重塑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途徑。文章以平涼市博物館成功舉辦的“國學知識”系列社教活動為例,從活動意義、活動策劃、活動要素、活動組織、形式推廣等方面,深入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如何強化國民的國學知識,使孝行致遠、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傳統美德深深扎根于人們的心里,使廣大青少年樹立講孝心、踐孝行、盡孝道的觀念,使愛國守法、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操守成為引領潮流的社會風尚,感染和帶動廣大民眾,以國學的精神和國學的智慧宣傳、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文明進步添加正能量。
關鍵詞:平涼市博物館;國學;孝文化;教育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論述不但指明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也激發了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激情。2017年,平涼市博物館在市文廣局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宣傳思想文化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為指導,加強輿論宣傳及文化服務等工作,主動融入“建設綠色開放幸福美好新平涼”的發展戰略。打好主動仗,唱響主旋律,堅持“雙百”方針與“三貼近”原則,切實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精神內涵,著力推動、開創平涼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再創新佳績。
1 改變傳統思維,拓展社教理念,在發揮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上求突破
近年來,中宣部、文化部等國家部委多次提出,要不斷加強博物館的宣傳展示和教育工作,要把博物館的教育工作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這充分說明了博物館獨特的文化資源在開展社會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提升國家軟實力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2015年3月20日正式出臺的我國博物館行業第一個行政法規《博物館條例》,對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具有重要意義。《博物館條例》第一章第二條指出: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性組織。此次調整將教育放在博物館業務范圍的首位,突破了以往以研究為重點的局面,闡明了博物館各項業務活動都應該以教育為目的,可見在新形勢下博物館發展中社會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早期的博物館由于受我國獨特的發展歷史、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的影響,是以單純的參觀展覽、說教為主,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其社會教育的方式方法。由此所產生的問題直接影響著教育目的的實現,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博物館的發展,也不能適應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在隨后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國家開始重視博物館教育功能,博物館從傳統的“文物倉庫”向“社會教育機構”轉變,不再是刻板印象中收藏、展示文物的“文物倉庫”和模式講解的“機器”,而是改革轉變為通過開展多元化的社會教育活動這種人們喜歡的方式來講述歷史。
近年來,平涼市博物館打破傳統思想,拓展社教理念,精心策劃,創新載體,打造了“博游記”“博樂園”“博愛苑”“博古知新學堂”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四大品牌社教活動和博物館“五進”活動,社會反響強烈,工作成績顯著。社會教育宣傳工作走在甘肅省前列,受到了省、市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與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
2 打造活動載體,豐富社教內容,在開展國學知識、弘揚傳承形式上求創新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平涼市博物館審時度勢,緊抓機遇,拓展理念,創新謀劃,立足一個“新”字,傳承一個“孝”字。在文化活動策劃上做足文章,下大力氣,以傳統歷史文化資源與經典孝文化為背景,誦讀經典,傳承孝道,普及國學知識,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國學知識”社教活動。尤其是5.18國際博物館日舉辦的“誦經典·傳孝道”系列文化活動,內容豐富,意義重大,社會反響強烈。該活動的推出也是繼去年“百年印象·記憶平涼”大型老照片展活動之后的再次升華與創新,真正把平涼市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推向了一個新高潮,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1 “畫磚繪善·孝行至遠”二十四孝圖片展
“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源,孝道是立身之本,是萬業之始。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孝”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古往今來,孝道是中國最傳統的禮儀之一,也是人類真情最基本的一種表現,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延續與發展。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的佛教變文《二十四孝押座文》,作者為五代時期的圓鑒大師云辯。平涼市博物館創新思想、結合歷史,充分挖掘孝道文化,以歷史文物二十四孝造像磚與二十四孝故事圖畫為背景主體,突出體現孝道文化與造像磚的文物價值,整理合輯制作了“畫磚繪善·孝行至遠”二十四孝圖片展。通過文物圖片展的方式再現經典,重溫歷史,激發社會對經典孝道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增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共識。
2.2 “中華美德二十四孝故事、國學知識”進課堂
二十四孝故事從古流傳至今,堪稱經典,也成為了后世人們效仿學習、爭做榜樣的典型事例。在清明節前夕,平涼市博物館組織開展的“中華美德二十四孝故事、國學知識”進課堂活動在平涼市實驗小學隆重開講。當天學校階梯教室內座無虛席,場面氣氛空前高漲,該校五年級全級400余名學生聆聽了講座。“孝感動天”“親嘗湯藥”“蘆衣順母”“扼虎救父”“百里負米”“懷橘遺親”……等一個個古代孝子行孝的視頻故事呈現在大家眼前,重點講解了二十四孝造像磚的悠久歷史,將沉默的文物與生動的故事相結合,不僅使文物“活”起來了,更讓同學們“動”起來了。近400多人的課堂上,同學們個個仔細聆聽,講到經典故事時,他們若有所思;講到悠久文物時,他們認真記錄;課堂互動提問時,他們踴躍發言;下課鈴聲敲響時,他們意猶未盡。博物館還特地給孩子們贈送了《孝經二十四孝故事》書籍,希望他們在課余能學到更多的孝道文化知識,常懷感恩之心,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真正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發揚光大。
2.3 “誦經典·傳孝道”國學知識經典誦讀活動
《三字經》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它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平涼市博物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活動是國學知識《三字經》經典誦讀。平涼市實驗小學360余名學生身穿漢服,手捧竹簡,在館前廣場舉行了盛世空前、規模宏大的《三字經》經典誦讀活動。一聲聲莊重、清脆的誦讀聲在館前廣場的上空響起,同學們整齊如一,齊聲誦讀《三字經》經典詩文,使經典文化重現在觀眾面前,帶給人們不僅是震撼,更多是贊嘆……各大媒體攝像機鏡頭、搖控飛機輪番多角度拍攝這聚焦于博物館的盛會,精彩上演了“傳承歷史,誦讀經典”的珍貴永恒畫面。活動的成功舉辦受到了省、市相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與充分肯定,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2.4 “創意在平博·童趣繪孝道”少兒百米長卷繪畫活動
“創意在平博·童趣繪孝道”少兒百米長卷繪畫活動作為“國學知識”系列社教活動的另一項子活動,其創作新意與社會價值不容小覷。在策劃活動之初,中華傳統美德孝道文化通過什么方式才能深入人心、植入骨髓,且能夠使青少年深刻理解是擺在博物館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大家齊心協力,集思廣益,最終確定讓學生們運用五彩畫筆在百米長卷上繪制屬于自己心目中的孝道。以這一新穎獨特的方式傳承孝道文化方顯新意、頗有特色,深受小朋友們的歡迎與熱捧。在百米繪畫活動中,孩子們手拿畫筆,個個酷似大文豪、藝術家,在百米長卷上揮筆作畫,“古詩詞、書法典辭、二十四孝故事、我的心里話、我的家庭”等變化多樣、獨具風采的表現形式,切實把孝道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多姿多彩,也充分展示了少兒心中五彩斑斕的世界和獨屬于自己心中的孝文化。
2.5 “千古文化風韻存·錦繡年華服飾秀”穿越古今T臺走秀活動
“千古文化風韻存·錦繡年華服飾秀”穿越古今T臺走秀活動,是平涼市博物館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精心策劃,并成功舉辦的一次富有創意的青少年教育體驗活動。該活動同時也是國學系列社教活動的壓軸大戲。當天的活動緊緊圍繞“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的活動主題,讓小朋友們身穿從古至今的服飾,展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服飾美,感受中國服飾文化的無窮魅力與演變過程,陶冶情操,增長見識,豐富孩子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此次活動通過前期網上預約報名的方式,精心挑選出20名小朋友參加走秀活動。原始人、秦國大臣、小羋月、唐代貴妃、西域胡人、明朝官員、清代格格、民國孫中山……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身著相應朝代的特色服飾,讓沉睡的歷史穿越時空展現在觀眾面前。該項活動另外一個點睛之筆“穿古裝游博物館”,更是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孩子們與在場的觀眾一起暢游博物館,了解歷史文物知識,參觀“畫磚繪善·孝行至遠”二十四孝圖片展,聆聽身著民國特色服飾講解員的精彩講解,仿佛穿越在歷史的時空隧道中,感受著不同尋常的雙重體驗,愉悅了心身,豐富了知識,了解了孝道文化的精髓,為博物館這個神圣的文化殿堂增添了活力。
3 總結成功經驗,加大宣傳推廣,在助推全市文博事業繁榮進步上求發展
在總結“國學知識”系列社教活動成功舉辦的經驗和做法的同時,如何將這一歷史性的精品工程深入扎實地推進,讓更多的社會市民及偏遠山區居民了解經典孝道文化,是平涼市博物館必須考慮實施的課題。大家集思廣益,結合博物館“五進”活動,制作成了便于攜帶的“畫磚繪善·孝行至遠”二十四孝圖片展和孝文化講座,以流動巡回展覽的形式,從城市社區到偏遠山區、從單位機關到學校課堂、從企業工廠到部隊駐地,將展覽辦到家門口,彌補群眾出行受限的不足,全方位進行宣講教育活動。這種形式打破了平時活動年齡與范圍所限,擴大傳播范圍及受教群體,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懵懂兒童,受眾面廣,涵蓋面大,受教群體有師生、軍人、干部、居民、工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受教人數達到數十萬人次。走進校園,為剛剛識字的孩子介紹孝道精髓,孩子們對新學的內容紛紛模仿,老師及家長贊嘆聲不絕于耳。以大型誦讀國學經典活動、百米畫卷繪孝道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表達內心的感受,直接檢驗活動滲透成果。大型活動的參與讓孩子們不僅將孝道文化熟記于心,外化于行,更是以自己的筆觸生動表達,將孝根植于幼小的心靈之中;走入社區,為銀發老者講述孝的傳承,這在市民中引起了極大反響,呼吁了更多的人關注、傳承國學經典文化;走進部隊,為駐守官兵們講述儒孝經典,身在外地心系家鄉的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踐行孝的真諦;走進基層工地,為奔波勞作的工人們送上孝文化大餐,傳統文化豐富的養分滋潤了每一個渴求知識的心靈;走進鄉村,為留守的老人及兒童再現國學孝道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人奉孝為先的故事,是今人所學之典范……這一系列看似獨立實成體系的活動,將孝文化不僅傳于口中,更是落在行動之上,切實為廣大民眾帶去精神食糧,為大家普及宣傳歷史文化知識,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文化惠民工程所帶來的好處,做到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總之,“誦經典·傳孝道”這一系列富有創意的“國學知識”教育活動,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贊揚和充分肯定,得到了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讓更多的市民了解孝文化、了解家鄉歷史文化,促使孝行致遠、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傳統美德深深扎根于青少年幼小的心靈與廣大民眾心中,使愛國守法、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操守成為引領潮流的社會風尚,打造創新點,弘揚正能量,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廣大人民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群眾教育工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博物館條例[Z].2015-2-9.
[3]張勁雷.博物館開展青少年國學教育的思考[J].孔廟國子監論叢,2015(00).
[4]韓文根.中國傳統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發的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