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片夾/
張亞凌,筆名江小魚,《讀者》《文苑》、小小說文化傳媒等簽約作家,《語文報》專欄作家。數十篇散文隨筆被選作中高考或各種考試閱讀文。出版散文集《草也有自己喜歡的模樣》《有多深愛就有多美好》《為你搖響一串風鈴》《歲月,芬芳了記憶》《努力,只為不辜負自己》等。
書名:《努力,只為不辜負自己》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內容簡介:選文細膩溫暖接地氣,融情于事,愛流筆尖、情滿紙間,篇篇都洋溢著對生活的執著與熱愛,對人性的思索與禮贊。作者以溫馨感人、慈悲又不失力量的筆觸,記錄下了在她生命中那么遠又那么近、那么冷又那么暖、那么悲傷又那么歡樂、那么疼痛又那么堅強的一幕幕。只有一顆向光的透明之心才會寫出如此通透的明朗之語,才會在最樸實的瑣碎里,懷抱著太陽讓每一口吐納都芳香四溢。
部分段落摘錄:
1.凡事有度,就不那么可怕了。這是我多年后才想通的。可青春里推不開的孤獨,孤獨得想抱著取暖。青春里泛濫著的任性,任性得無所顧忌恣意妄為哪管后果。而青春的單薄與無助,釀出的苦果卻可能受害一生!
2.有些人像桃樹,打眼一看,魅力無窮,靠近,膚淺聒噪得讓你窒息,美感頓失;有些人像玉蘭,即便跟自己也朵朵分明,不擁不擠,開得從容而寧靜,給彼此以空間。
3.我不再像過去那樣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間會從吧唧吧唧的嘴角溜走;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沒有耐心,一有不會的題就煩躁不安想放棄……我開始絕不放過不會的題,問同學問老師,直問到自己心里清清如水;我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向最優雅的女生看齊,直到自己的耳邊響起贊美的聲音。我距離曾經的自己,越來越遠。
這是一本反復閱讀了多次的書,心里的疑問誠如韓少功先生在序言里羅列出的:理論與文學的結合?雜談與故事的結合?虛構與紀實的結合?……這么多的疑問似乎說明了一點,它不是情節跌宕起伏、很容易就吸引住讀者的一本書,或者說,是很不好閱讀的書。
“好閱讀”含義豐富:故事簡單,語言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代入感,是淺層好閱讀;故事性強,環環緊扣,感情強烈能激起共鳴,讓讀者愛不釋手也是好閱讀;越品越有味,琢磨得自己或皺眉或失笑或啜泣,更是好閱讀。
這本書的思想看似散實則深,選材尋常而瑣屑,伴之以心理分析邏輯推理,貌似俗常似乎艱澀。好在,昆德拉采取了散文筆法,力求清晰準確地勾畫出人生百態。
我反復閱讀的,其實是自己的困惑。一直試圖搞清楚,也一直在尋找辨別,“哪里輕”“有多輕”“什么重”“有多重”“如何對比輕重”。于是邊閱讀邊羅列:
“一切都被預先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一切都輕如鴻毛?
“我們無法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后再來度過。”因為有遺憾,一切就輕如鴻毛?
“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以輕抗重,四兩撥千斤,誰輕誰重?
“只發生過一次的事情就像壓根沒發生過”,就沒有了輕重之分?
當托馬斯又一次感到特麗莎“是個被放在樹脂涂覆的草籃里順水漂來的孩子時”,情感是重還是輕?
托馬斯的簡單生活與復雜思想,誰輕誰重?特麗莎與托馬斯對彼此的依賴,誰輕誰重?
“特麗莎臉上茫然沒有表情,行動卻堅決有力”,情感與生活的輕重,如何評判?
當特麗莎打開托馬斯裝著隱私的抽屜時,托馬斯曾經萬無一失的規劃與感情誰輕誰重?
“對于歲月的回憶遠比它本身更有魅力”,真實與記憶,誰輕誰重?
“一個人的痛苦遠不及對痛苦的同情那么沉重,他們的想象會強化痛苦,他們千百次重復回蕩的想象更使痛苦無邊無涯。”誰能說逃避輕承擔重?
托馬斯終于回到特麗莎的身邊,卻沒有了相擁的欲望,情感與行為,誰輕誰重?
當你意識到“鼻子是伸出體外的排氣管,臉只是一塊標記著所有生理過程的儀表板”,你覺得生存與價值誰輕誰重?
“如果一個母親是人格化了的犧牲,那一個女兒便是無法贖補改變的罪過。”生活與愛,誰輕誰重?
曾經用心保護的,今天猛烈地擊碎,并張張揚揚地用丑陋之舉與過去一一劃清界限。美好與過往,誰輕誰重?
托馬斯打動特麗莎的是打開的書,“從未有人將書打開放在桌子上”,而書是特麗莎與世界對抗的武器。書與判斷,誰輕誰重?
無數偶爾形成最后的必然,偶然與必然,誰輕誰重?
……
可是我還在問自己,萬事萬物真的需要那么明晰地判定輕重嗎?于是更多疑問不斷涌出:既然“表面的東西是明白無誤的謊言,下面卻是神秘莫測的真理”,判定輕重還有什么意義?當“強者都弱得不能傷害這位弱者時,弱者也就不得不強起來以離去”時,強弱都已模糊,判定輕重還有什么意義?真實帶來傷害,掩飾卻可以彼此愉悅,真實就輕如鴻毛嗎?尸體被掩埋是重,火化是輕,可思念或憎惡一樣存在,辨識輕重就真的沒了意義?
閱讀中,我一直在問作者也在問自己:為什么無法承受的是“輕”而非“重”?既然生活中諸多事情并非“非如此不可”,而是“別樣也行”,是不是就沒有探索誰輕誰重的必要?
疑問是一種收獲,無解也是一種答案。輕飄飄會失重,過于沉重也會撂挑子回歸到輕。輕與重已成為硬幣的兩面,此消彼亡,已經無法分開。
既要擺脫輕,還得學會享受輕,才是生活的真諦。當然,這是本好閱讀的書,毫不夸張,是最高層次的好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