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報》3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選擇不同于以往的刺激方案——世界準備好了嗎?過去10年來,每當中國經濟增長乏力,政府就會出臺方案刺激國內經濟,國際市場也跟著水漲船高。因此,如今當新聞說中國經濟減速時,人們預期北京又會推出刺激方案,進而促進全球市場。
然而,中國仍在應對過去政府干預帶來的后遺癥。據估算,2016年中國的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4%。寬松信貸助長房地產泡沫,投機行為加劇風險。如今中國不能再靠相同工具提振經濟,北京決策者現在也不想使用這些工具。隨著經濟減少對重工業的依賴,服務業比重逐漸增加。這種情況下,傳統刺激方法會擠走中國正竭力發展引領今后20年增長的產業所需的資源,包括半導體、電動汽車和高端制造業等。
這并非說北京將對經濟放任不管。政府會干預,但力度會比過去小且有針對性。央行已增加銀行流動性,要求他們向私企貸款,旨在保持增長勢頭,防止經濟出現脫軌危險。第二個關鍵工具是為私企的活動和投資清除障礙。政府已宣布降低企業增值稅及社保費。其他較小調整包括放寬許可要求、提高銀行債券發行的安全性等。這些做法的目標是釋放私營部門的資金,讓企業有能力自行決定投資。把投資決定從政府轉移到私企自身,會提高投資的回報率。還有其他政策正支持不斷增長的國內產業及日益重要的城鎮消費。
一切似曾相識。中國的刺激方案逐漸變得更像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做法。這反映了中國日益成為一個中產社會、經濟主要以服務業和消費拉動的事實。這種轉變對美國應該有益。美企總是對華出口較多服務和消費產品。當然,利益能否最大化,關鍵要看兩國能否解決貿易爭端。
此外,中國的這種混搭模式刺激方案對國內或國際經濟的作用不會像以往那樣立竿見影。大宗商品出口國不會見到以前那樣的大漲。依靠向中國出口制成品的國家如德日韓等,也不會看到訂單猛增。即便中國施以援手,那些焦急等待的國家和外國公司,也須等得更久一些。▲
(作者安德魯·科夫蘭,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