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響水特派記者 范凌志 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江蘇響水“3.21”爆炸事故發生之后,相關應急救援機構就快速展開全方位的救援與處置工作。據事故現場指揮部25日下午召開的第四次新聞發布會介紹,目前本次事故已造成78人死亡。目前的救援與處置情況進展如何?后續又將實施哪些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案呢?
官方發布最新搜救結果
25日下午,事故現場指揮部召開的第四次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經過緊張搜救,消防救援力量對事故周邊兩平方公里范圍內的20個企業搜救全面覆蓋、不留死角,新發現14名遇難者,事故現場集中搜救工作基本結束,開始進行現場清理工作。到目前為止,本次事故已造成78人死亡(其中56人已確認身份,22人待確認身份)。上次通報的28名失聯人員,根據DNA技術檢測,已確認死亡25人,另外3人平安并已取得聯系。
在談到有關DNA檢測時,事故處置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參謀長陸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安機關要提取DNA,需要失蹤者的牙刷,需要家屬去宿舍尋找,會派專人帶著,給他們提供防護措施,再忙也要把每一個細節考慮到,因為那些失蹤者是他們的親人。
關于醫療救治情況,25日的發布會上表示,截至當天上午12時,全市醫院共有住院治療傷員566人,其中危重傷員13人、重癥傷員66人,當天出院38人。對事故現場周邊15個村莊進行了衛生狀況排查,目前各村莊衛生狀況良好。同時,對爆炸發生地周邊醫療機構進行了疾病監測,了解疑似化學中毒病例情況,未發現中毒癥狀人員。
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還原救援現場
陸軍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爆炸發生在21日大約14時48分,當時我正在總隊上班,手機里收到鹽城親戚發來的一段很短的視頻,緊接著就接到鹽城支隊的增援請求電話。立即啟動跨區域增援預案,由于是化工廠爆炸,我們調集出動的是化工專業編隊和地震救援隊。此次救援共調集全省消防救援隊伍192輛消防車,930名指戰員,20臺重型機械。
據陸軍介紹,化工廠爆炸以后,消防人員攜帶各種偵檢器材對現場進行檢測。做好全套防護措施,嚴格遵守“不穿防護服不戴呼吸器堅決不準進入現場”。另外,針對不同的燃燒物質,救援人員有針對性地選用滅火泡沫,比如廠區內的3個儲罐,兩個苯罐加1個甲醇罐,每個1500立方,總共4500立方,甲醇燃燒必須用抗溶性泡沫撲救。我們架設了13臺泡沫炮,對罐體進行冷卻和撲救,讓正在燃燒的罐體不至于坍塌,因為一旦坍塌,易燃液體流到地面形成流淌火,更加難以控制。同時我們確定了滅火和救人同步開展的策略。前期到現場的近280人的搜救隊分成40個搜救組,每組5到7人,在1.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展開搜救,共涉及16家企業和一個污水處理站,第一時間進入每個辦公區和車間進行搜救。此外,東部戰區總醫院醫療隊也會到現場對消防員進行心理干預。
如何防范次生災害
在集中搜救工作基本結束之后,后續相關善后工作就成為了重中之重。25日的發布會確認,將對所有已確認身份的遇難者家庭實行“一對一”服務,全面做好與遇難者家屬的溝通安撫、情緒疏導、賠償兌付等工作,并已經與部分遇難者家庭簽訂善后協議。緊急疏散安置的人員中,絕大部分當地群眾在近期房屋修復后可以陸續回家,工廠宿舍無法居住的外地職工和自家房屋受損嚴重的群眾由地方政府繼續做好跟蹤服務工作,妥善安置到位。對因爆炸事故造成部分群眾家中的財產損失,正在全面組織有關人員開展財產損失入戶清查評估工作,讓群眾的受損財產得到應有補償。
事故周邊區域的空氣、水質、土壤等的檢測也在持續進行。從25日上午8時起,消防救援力量依據最新繪制的園區內化工企業殘存危化品分布平面圖,對現場開展新一輪風險點排摸,對發現的風險點逐一落實針對性消險措施,穩妥推進危化品清運工作,保障現場安全,確保不發生次生災害。同時,專業人員還強化空氣質量監測,增加監測點位,加密監測頻次,由原來每6小時發布一次空氣質量,增加到每兩小時發布一次,目前事故周邊環境空氣指標持續穩定達標。
生態環境部派出的工作組繼續在當地指導環境應急處置工作。目前污染水體應急處置方案初步確定。經過對事故現場查看分析,工作組認為,事故發生地距離最近的灌河河道不足兩公里,距離灌河入海口僅十幾公里,事故中產生的污染廢水一旦進入灌河,將會使后續工作陷入被動。因此,處置工作的關鍵在于堅決防止污染廢水進入灌河進而污染黃海,必須第一時間截斷園區入灌河排口。
通過現場排查,工作組與當地有關部門確認,決定對化工園區內新民河、新豐河和新農河三條入灌河河渠進行封堵,通過筑壩攔截的方式,在園區內形成約3.5平方公里的封閉圈,防止污染廢水向南部河網擴散。22日上午,封堵工程已大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