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江西省景德鎮市是聞名中外的陶瓷之鄉,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鎮市轄下的樂平市有“江南菜鄉”的稱號,這里有萬畝連綿成片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在眾多的蔬菜種植戶中,有位杰出的代表,他大力開展大棚萵苣種植,帶領周邊鄉親共同致富,他就是我們本期的采訪對象——江西樂平嘉綠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新民先生。
記者:在蔬菜種植圈里流傳著“北有壽光,南有湛江,中有樂平”的說法,請袁總先給我們介紹下樂平市的蔬菜種植情況。
袁新民: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地處江西東北部,鄱陽湖平原西面,鄱陽湖溫暖濕潤的氣候造就了這里“土肥水豐”的優越地理環境。我們這里有1800多年的農耕文明,蔬菜種植底蘊深厚。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樂平就有成片的蔬菜種植,明清時期就有專業菜農出現,專業生產蔬菜歷史悠久。傳統的燈籠辣椒、白蘿卜、芋頭、地瓜、韭菜和蔥蒜蜚聲遠近,其中燈籠辣椒明清時期被欽定為貢品,被譽為“天下第一椒”。至2017年年底,樂平市全年蔬菜播種面積達到34.8萬畝,蔬菜年總產量達113.72萬噸,蔬菜年總產值達14.1億元,成為江西省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源遠流長的蔬菜種植歷史,為樂平增添了豐富的蔬菜種植品種、技術和資源。邁入新時代,傳承好“江南菜鄉”名片,讓綠色成為財富,成為我們樂平人的不懈追求和責任。2017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將“樂平蔬菜”列入江西省區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樂平市委、市政府抓住這一契機,啟動了蔬菜產業三年振興計劃。
樂平市的蔬菜產業發展,近幾年得到了國家農業部、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商務部等市場配套項目的支持,市場功能不斷增強,交易環境不斷優化。現已形成大容量、多功能、開放式、有秩序的江西省最大蔬菜產地、市場。江西樂平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整個贛東北的綠流中心,這些都為農戶發展蔬菜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記者:樂平嘉綠農業有限公司現在的規模和發展狀況如何呢?
袁新民:樂平嘉綠農業有限公司的前身為江西嘉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所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所在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足,四季分明。現有蔬菜種植面積2000余畝。公司現有員工136人,其中有高級農藝師3人,中、初級技術人員5人,管理人員6人。公司依托江西省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西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教授為技術指導,并與江西省科技特派團專家團簽訂了富民強縣工程選派協議,定期對基地生產、管理等方面進行科技服務和科技攻關,公司生產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年生產綠色蔬菜9000余噸。
我們公司下轄有樂平市袁綠、中宇、綠鮮園等多家合作社,并在贛東北地區開設多家綠色果蔬直營店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是一家集蔬菜水果種植、食品加工配送于一體的專業化企業,主要為各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超市、家庭等加工配送無公害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公司年營業額超過9000萬元,直接帶動周邊農民年收入遞增約10%,公司在農戶中擁有良好的口碑。
記者:請介紹一下與你們合作的江西省綠色產業集團的情況,好嗎?
袁新民:江西省綠色產業集團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為實現綠色崛起,深入推進江西生態文明區建設,加快江西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大力發展江西綠色生態產業,根據江西省領導關于“國有企業在江西生態發展中要有大作為”的指示精神,于2016年12月經江西省政府決定,由江西省國資委安排大成國有資產公司出資組建的大型國有獨資集團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
江西省綠色產業集團成立兩年多來,先后與市場先鋒企業重組整合共同設立了多個合資產業平臺,以混合所有制為基本形式,快速布局了茶業、水果、山茶油、蠶桑、智慧農業、特色小鎮等重點產業板塊,已經落地設立了13個一、二級項目公司和多個不同業態的營銷公司,快速切入了生態農業產業。我公司有幸成為其旗下第一家蔬菜產業加盟伙伴,這為公司未來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從事農業創業的人都有很多故事,請介紹下您的創業歷程,在創業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挫折?又是如何克服的?
袁新民:我是土生土長的袁家村人,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后開始外出做生意,最早從事基建行業。在基建行業最紅火的幾年,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當我想在基建行業大展拳腳的時候,村里的一次村委會改選改變了我的職業規劃。由于家里在當地也算是書香門第,人緣口碑極佳,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選為了村委會主任。當上了村干部,我就不能只顧著自己發家致富了,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帶動全村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在咨詢了樂平市蔬菜辦的領導后,結合我村實際情況,我們開始走上種植蔬菜創業的道路,種植的蔬菜品種主要為萵苣。蔬菜種植技術方面我們得到了樂平市蔬菜辦的大力支持,選擇了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但是,菜賤傷農事件時有發生,有一年萵苣的最低收購價格一度跌至0.2元/公斤,跌破了0.3元/公斤的盈虧線,讓種植戶無錢可賺甚至虧本。為了盡可能規避市場風險,我們一方面與江西省綠色產業集團聯合,引進資金,升級生產模式,錯峰生產蔬菜;另一方面積極與市里有關單位溝通,引進了蔬菜加工企業,開展蔬菜深加工,延長了蔬菜銷售期,堅定了村民種植蔬菜的信念。
記者:農業行業里有句行話:“種植成功了不算成功,賣出去了才算成功。”請問,貴公司生產的蔬菜都銷往哪些地區?主要有哪些銷售渠道呢?
袁新民:我們的種植基地距離樂平市蔬菜批發市場僅僅幾公里,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蔬菜批發商到樂平收購蔬菜。我們種植的萵苣有時候采取的銷售方法為承包制,即在萵苣成熟收獲前按照一定價格承包給蔬菜收購商,由收購商負責收割運輸。2017年,萵苣的批發價格達到了1.6元/公斤,豐產又豐收。多年在蔬菜行業的耕耘,使得公司在業內享有良好的口碑和美譽度,每到蔬菜收獲季節,就有客商上門洽談合作事宜。我們基地的蔬菜不僅供應江西省內,還遠銷至廣東、福建、湖南、湖北等省。
記者:針對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聽說您也做了很多工作。請介紹一下您在這方面取得的成效。
袁新民:作為村干部和企業負責人,我有責任響應國家號召參與扶貧工作。為打造企業文化,積極回報社會,公司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制訂了詳盡的幫扶措施,落實幫扶對象,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先后投入30余萬元,與3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包含就業、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切實有效地幫助貧困戶脫貧。
記者:綠色蔬菜是未來蔬菜發展的方向,您對公司的未來有什么規劃?
袁新民:與江西省綠色產業集團聯盟后,我們擁有了國企背景,也有了更為雄厚的資金支持,我們流轉了2000多畝地用于現代綠色蔬菜產業的發展,計劃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植物工廠。植物工廠是通過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制,實現農作物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利用LED光譜技術及自動化設備,通過計算機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及營養液等因素進行智能控制,從而克服作物對生產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依賴,實現周年生長。在植物工廠生產的蔬菜檢測不到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而營養成分卻比傳統種植的蔬菜高。植物工廠內種植的生菜類蔬菜,育苗移栽后20天左右就可以收獲,而在普通大田里,則需要30~40天的時間。同時,植物工廠采用立體架栽培的模式,種植面積相當于同樣大小耕地的幾倍,加上種植密度大等特點,其產量更是可以達到常規栽培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蔬菜的規模和產量上去了,我們計劃除了出售新鮮蔬菜外,還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深加工,建設脫水蔬菜加工廠,延長蔬菜的銷售期。加上樂平擁有全省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我的期望是在未來的樂平蔬菜市場上,我公司生產的蔬菜能以高質量贏得定價自主權。
(本刊記者 程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