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是利用頭季收獲后的休眠芽萌發成穗再收獲一季的水稻,具有生育期短、產量高、優質、省種、省水、省工和增收等優勢,能夠集約利用時間和空間,在溫光資源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區種植。2018年再生稻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認為,中國潛在的再生稻種植面積達5000萬畝,按再生季每畝300公斤產量計算,全國能增收150億公斤稻谷。
湖北再生稻生產歷史悠久,為再生稻優勢產區。近年來,在湖北省農業農村廳領導下,華中農業大學等聯合湖北省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再生稻協同創新攻關團隊,并推動其產業化,取得了顯著成效。
經過近9年的研究,由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長江學者”、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彭少兵團隊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黃見良團隊建立的“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于2012年、2014年至2017年被列入湖北省主推技術大面積示范應用,并于2017年、2018年被列入農業部、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
自2013年以來,湖北省“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面積增長迅速,通過以頭季機收為核心的一種雙機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為支撐,實現了大面積示范區連續3年兩季畝產980~1030公斤,平均超過1000公斤,比中稻增產300~350公斤、增收600元以上;與雙季稻產量相當,增收900元以上。
湖北省再生稻種植面積從2013年的40.5萬畝增加到2018年的300萬畝。再生季的產量從每畝200多公斤,到示范田每畝400公斤。湖北黃岡蘄春,荊州監利、洪湖,荊門沙洋等多地大面積示范種植再生稻,并涌現出一批再生稻米品牌,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綠色、安全、食味佳、營養豐富的優質再生稻米產品。
篩選適宜的再生稻品種。現已篩選出稻米品質達到國標三級以上、抗性優、豐產性好和再生力強,并已通過國家長江中下游區域(含湖北省)審定的水稻品種有“豐兩優香1號”“兩優6326”“天兩優616”“甬優4949”等。這些品種適合用于華中地區機收再生稻生產。
集成創新再生稻栽培技術。集成了優質稻豐產調優栽培、機械化育插秧、最佳養分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控、頭茬機收促芽促苗等技術,建立了相應的技術規程和農民實用手冊,促進了該技術模式大面積示范應用,增產增收效應顯著。
揭示了再生稻的優質機理。再生季不用農藥,少用肥料,無農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稻谷灌漿,米粒晶瑩透亮,米飯松軟不黏;次生代謝較為活躍,再生稻米中酚酸類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有益于增強稻米的風味和保健功能。
(資料來源:湖北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