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陳某與景某系朋友關系,兩人因生意原因常有經濟來往。2007年,陳某向景某的銀行賬戶轉入30萬元。2010年,景某病重,便與陳某簽訂了一份協(xié)議書,對于2006年至2010年間所有生意往來資金進行了結算,景某并立下遺囑,將其名下所有的財產全部留給女兒景小甲。景某去世后,陳某稱此前通過銀行轉賬的30萬元是借給景某的,雖然雙方并未形成書面借條,但有轉賬憑證。因景某將名下所有財產全部留給女兒,故陳某要求景小甲承擔此筆款項的還款義務。
【評析】僅有轉賬憑證,不能認定借貸事實的發(fā)生。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陳某如果主張他和景某存在民間借貸關系,就應當對借貸合意、借貸事實的發(fā)生承擔證明責任。在本案“借款人”景某已經過世的情況下,陳某更應對此充分舉證。但本案中,陳某僅提供了30萬元的轉賬憑證,并無其他證據(jù)佐證其與景某之間已達成借款合意。
民間借貸糾紛的基本事實包括兩個要素,即借貸合意與款項交付。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第一款及第一百零八條的規(guī)定,民間借貸案件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舉證規(guī)則,且其證明標準為高度蓋然性。所以陳某作為主張與景某存在民間借貸關系的一方,應對借貸合意、款項交付這兩個要素的存在具有高度蓋然性承擔舉證責任。
本案中陳某提供了轉賬憑證,對款項交付這一要素的存在提供了證據(jù);但對于另一要素即借貸合意沒有提供合理有效的證據(jù)證明,結合陳某與景某之間曾有生意往來的緣故,二人互相打款實屬正常,且雙方在2010年景某病重時簽訂的協(xié)議中,將兩人2006年至2010年之間所有生意往來的資金都進行了結算,但協(xié)議中并未提及2007年的這筆“借款”,且陳某在簽訂協(xié)議時不向景某主張返還該筆借款,卻在景某去世后向其女兒主張,實在有違正常情理。因此,陳某應對此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廣東 謝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