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經來潮前1~2天,或正值經行時出現有規律地吐血或衄血,且隨著月經周期發作,而月經量減少,稱為經行吐衄,俗稱“倒經”“逆經”。中醫認為,該癥多為肝經郁火上沖或肺腎陰虛,虛火上行,迫血妄行所致,治當清肝瀉火,引熱下行,采用吳茱萸貼穴有明顯療效。
方法:將吳茱萸適量,烘干研為細末,用米醋調成稀糊狀分別貼敷于太沖、涌泉穴上,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更換1次,雙穴交替使用。于月經前7天開始用藥,至月經過后停止,連續用藥1~3個月經周期。
太沖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為足厥陰肝經的原穴,能舒肝理氣、通絡活血;涌泉穴位于足底,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選此二穴,用辛溫之吳茱萸外敷,可調補肝腎,引火歸原,使血隨氣降,沖任安和,而倒經自愈。
(湖北省遠安縣中醫院 胡獻國 郵編:4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