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瓊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斷指再植術可將患者已斷離的血管、骨、神經、肌腱及皮膚進行重新吻合,促進斷指再植成活率,恢復其斷指原本生理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再植術后斷指死亡情況,可能是患者存在嚴重抑郁、焦慮等情緒,導致術中配合度降低,手術效果不理想,加之術后未嚴格遵循醫囑對斷指進行保護,進一步導致斷指再植術后死亡[1-2]。本研究對斷指再植術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旨在探討對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9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斷指再植術的2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3例,女3例;年齡21-62歲,平均(44.26±4.17)歲。選擇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斷指再植術的2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22-69歲,平均(43.74±4.23)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告知術后注意事項,觀察血液循環情況,及時更換包扎紗布,監督患者用藥,指導飲食。觀察組在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容為:①入院時:評估傷情及心理狀態,講述成功治愈的案例,講述再植手術的重要性及先進的手術設備與技術,緩解患者的焦慮、恐懼等情緒,提高手術治療的配合度,給予更多家庭支持,增強治愈的信心。②術后當天:為防止靜動脈危象,予以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抗痙攣等治療,術后采取平臥位,抬高患肢,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③術后2-10d:定時予以換藥,并加強心理疏導與健康知識宣教,評估患肢恢復情況,調整用藥方案,指導其下地活動,加強對再植部位以外的關節訓練,骨固定良好者進行被動活動,實施保護性腕部屈伸活動,隨后可對再植平面近關節進行被動活動,隨著關節功能的恢復,逐漸開始被動結合主動訓練,指導患者對腕關節、指間關節及掌指關節的主動活動,練習肌腱運動。④出院時:交代藥物用法用量、生活注意事項,告知復查時間,加強患指功能訓練。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與干預7d負性情緒,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3],臨界值分別為50分與53分,分值越高則表明負性情緒越嚴重。②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 I274)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各項均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1 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組別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對照組(n=26) 72.16±8.48 68.19±9.52 71.25±8.57 69.38±7.49觀察組(n=26) 83.24±7.55 81.27±8.41 82.43±8.11 79.86±8.52 t 4.976 5.251 4.832 4.711 P 0.000 0.000 0.000 0.000
斷指通常由意外傷害所致,斷指受損程度、受污染程度及斷指時間直接關系到斷指再植結局,同時患者治療配合度及護理模式亦是影響再植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故對斷指再植術患者實施高效、完整、系統化的護理程序可有效提高其再植成功率,恢復斷指功能,進而恢復其生活質量。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有針對性、系統化、連續性的護理模式,可讓護理人員按照一定護理程序執行護理,符合現代醫學護理理念,得到臨床各科的廣泛關注與認可[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干預后SDS評分與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GQOL I274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加強術后對斷指血液循環的觀察,調整正確體位,避免血管收縮導致血管危象,增加并發癥,預防感染,定時為其換藥,并根據患者愈合情況實施斷指功能訓練,盡早恢復斷指功能,促進生活質量恢復。該護理模式讓患者在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得到優質、全面、舒心的護理服務,幫助提高斷指再植術成功率。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改善斷指再植術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治愈信心,提高斷指再植成活率,進而促進斷指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