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鳳
(百色市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重癥肺炎是指患者出現急性呼吸衰竭、伴有低氧或高碳酸血癥的嚴重氣體交換障礙需要給予通氣支持,需要循環支持外周低灌注和血流動力學障礙,由肺炎引發的基礎疾病或膿毒血癥導致的必須加強治療監護的肺炎患者。機械通氣作為支持重癥肺炎患者生命的手段,并發癥發生會隨著延長的機械通氣時間而增加,因此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有效護理干預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針對ICU重癥肺炎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干預實施的措施和效果展開深入討論,并將實驗結果如下報告。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ICU重癥肺炎機械通氣患者35例為本次實驗的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中均采用俯臥機械通氣。其中女性10例,年齡1-77歲,平均年齡范圍(39.3±0.5)歲;男性25例,年齡7個月-88歲,平均年齡范圍(43.9±0.7)歲。本次實驗的臨床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可以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本次實驗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皆為主動參與。
護理人員先將患者口鼻腔和氣道內的分泌物充分吸凈,通過給予鎮靜劑和肌松劑穩定10min,患者床頭站立一名護理人員,對其氣管導管的連接和頭面部進行保護,另外兩位護理人員在患者病床兩側站立。移動患者至病床一側,將其轉為側臥位俯臥在病床上。兩旁護理人員對患者給予力量支撐,通過在其髂部和胸部墊軟墊使其胸腹部具有一定活動度[1]。患者采取俯臥姿勢后,將其頭部略偏向一側并通過軟墊支撐其面部。采用頭正中位將患者氣管切開,為了避免其顏面部受壓對其頜部、額部使用特定氣墊圈進行支撐。根據患者的氧和指標通常制定6-8h的俯臥位通氣時間,在通氣過程中要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密切觀察。如果通氣效果不理想,護理人員要檢查患者腹部判斷是否受壓,保證其腹部有移動空間[2];部分患者如果沒有妥當放支撐物會導致腹內壓增加,低血壓會由腔靜脈受壓引發,如果數分鐘內回復不需要讓患者轉回仰臥位,若時間比較長進行處理后沒有明顯改善則恢復到仰臥位;患者采取俯臥位姿勢時,由于腹部向下其腹腔內壓力增高,容易引發切口裂開、愈合不良、腹部引流,腹部引流管不暢通的情況,因此必須對患者傷口進行保護并將敷料固定好[3],使傷口保持干燥清潔并及時換藥,使用棉墊或枕頭將患者同側髂部支撐起來,彎曲同側下肢將腹部受到的壓迫減少,使飲流管保持通暢。機械通氣中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暢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是吸痰,過于頻繁或不當的吸痰操作會使患者氣道損傷、缺氧、肺不張、支氣管痙攣等情況進一步加重,因此護理人員應當準確觀察和了解患者的氣道情況進行適時吸痰。為患者吸痰時要注意觀察氣管套管的氣囊充盈情況,防止患者肺內誤吸入其他物體,使肺部感染加重。每4h對氣管導管的位置、氣墊和膠布的固定情況檢查一次,避免導管通氣的情況由于導管移位造成。進行機械通氣時,由于患者不能活動交談[4],加上呼吸機帶來的不適感覺容易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要設法建立非語言溝通方式和患者進行交流,通過手勢或寫字板的傳遞方式使患者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5]。
對本次實驗的所有患者臨床護理效果進行統計比較。
文章數據用SPSS22.0軟件處理,以x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實驗結果表明,俯臥位機械通氣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更加顯著的改善,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P<0.05。

表1 所有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對比(n)
重癥肺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原有呼吸癥狀進一步加重,同時出現伴隨或不伴隨胸痛、呼吸窘迫困難、出現血痰或膿性痰;鼻翼發紺、扇動,呼吸頻率加快;進行叩診時會聽到濁音、支氣管呼吸音、觸覺語顫增強,同時聽到濕出啰音;患者并發胸腔積液,對患者胸部進行叩診時可聽到濁音,呼吸音和觸覺語顫減弱。機械通氣治療是通過對通氣機械的利用輔助肺炎患者進行呼吸,具體通過固定患者的呼吸道,對病灶進行濕化處理必要時通過機械操作對患者吸痰[6]。
對于重癥肺炎患者實施的護理干預中采用俯臥位通氣,能夠使重癥肺炎患者的氧合得到明顯改善,其機制主要包括對分泌物引流和液體在肺內的移動產生促進作用,將患者胸腔內的壓力梯度降低等。與傳統的仰臥位姿勢進行比較,俯臥位通氣可以使患者肺泡膨脹的過度情況有效減輕,塌陷肺組織的復張得到促進。通過俯臥位機械通氣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明顯縮短,預后得到有效改善[7]。
俯臥位機械通氣是將患者重力依賴區的血流或通氣比值進行改善,從而使患者的生理無效腔減少,最終達到氧合改善的目的。重癥肺炎患者采用肺復張手法和保護性肺通氣策略可以使氧合指數得到提高,但是俯臥位機械通氣的改善更加顯著,不僅容易操作且無創傷,對設備的要求低,在將氧合狀況改善的基礎上將吸入的氧氣進行稀釋,氣體正常交換得到保證的同時氣道峰壓減小,并發癥發生得到有效避免并改善了臨床療效。俯臥位機械通氣的作用機制是將患者的背測肺通氣狀況改善將雅和狀況進行改善,最終改善血流和通氣比值將分流減少,膈肌運動與各處通氣的合理性和均勻性得到了保證。另外還與其他因素相關:患者氣道中的殘留分泌物通過重力影響在俯臥位機械通氣過程中實現了良好引流,降低了下垂肺區受到的心臟和縱隔壓迫,血流或通氣比值在背側肺區范圍內的匹配更加合理[8]。
綜上所述,在對ICU重癥肺炎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干預中采用俯臥位通氣這種有效積極的輔助治療手段,并發癥的發生得到了良好避免,降低胸腔內壓力梯度、促進分泌物引流和促進肺內液體移動,明顯改善了肺部氧合,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