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琴
(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甘肅 白銀 730900)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島素作用障礙和胰島素分泌缺陷導致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1]。這種病情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威脅,病情位居世界慢性疾病的第三位,現如今在世界范圍之內,糖尿病已經開始成為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糖尿病在臨床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病癥,患者需要長時間的接受藥物的維持治療,還要保證有合理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護理人員需要積極有效的為患者提供必要的個體化營養護理,這樣才能確保患者機體的正常性。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已成為一種常見病。治療和護理糖尿病患者時,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資料顯示,對糖尿病患者給予營養指導,能夠有效控制其血糖濃度,減少并發癥幾率[2]。針對于此本研究分析個體營養護理對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的相關情況,并將主要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選擇其間的378例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將所有患者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每組患者均為189例。對照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80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44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8.5±13.7)歲;本研究觀察組患者中,患者有男性109例,女性80例,患者的年齡,最大為76歲,最小為45歲,平均年齡為(60.5±13.2)歲。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糖尿病患者,診斷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采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檢驗,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等臨床資料相似(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沒有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的對照組接受常規的護理,指導所有患者進行用藥,做好相關的飲食運動等各項護理工作。觀察組患者落實個體化營養護理干預,具體的方法如下:
1.2.1 定期舉辦講座:專題講座十分重要,制定年度的專題講座計劃,并且定期的開展專題講座,每月進行4次,每次時間30分鐘,選擇采用多種方式對于患者進行隨訪,每隔三個月進行一次隨訪,隨訪時間需保證在20分鐘以上。對患者開展專題講座,并且對患者的隨訪過程當中是否存在有合理膳食等進行調查,明確合理膳食的定義,為患者進行膳食指南,告知患者營養護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
1.2.2 小組討論:臨床的醫護人員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每一次在進行健康講座以后,需要制定患者糖尿病日常的飲食方案,必須要包括攝入主食、蔬菜的具體量和攝入的頻率,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主要包括六大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糖、水。由于糖尿病患者身體中各類營養素代謝異常,所以在給患者進行營養指導時,要注意合理控制蛋白質等營養元素的攝入量。首先是蛋白質。糖尿病患者體內糖代謝異常,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多攝入一些蛋白質,一般成人1.2g/(kg?d),孕婦及兒童酌量增減[2]。其次是糖類。糖類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一般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要控制在 250-350g 左右。接下來是脂肪。糖尿病患者的體內脂肪過剩,常出現脂肪代謝紊亂,容易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腦梗死等一些列心血管疾病,所以護理人員要嚴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脂肪攝入量,一般在 300mg/d 以內。再者是膳食纖維,護理人員要糖將尿病患者的膳食纖維攝入量控制在25-30g。最后是維生素及礦物質,由于糖尿病患者對攝入水果和主食有限制,體內缺乏維生素及礦物質,因此要提醒患者多吃一些含有B 族維生素的食物,如干豆類、綠葉蔬菜、粗糧等,每天的鈉鹽攝入量要控制在5-6g。
1.2.3 個體化指導:通過24小時的膳食記錄方法,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膳食食物種類和量等進行細化,對患者每天的飲食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為患者選擇采用可靠準確的記錄方式,能夠保證患者切實有效的記錄,定期將相關記錄結果進行收集,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總結。
1.2.4 健康宣傳手冊:在患者取藥和就醫的過程當中,需要為患者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將糖尿病相關的知識手冊發放給患者和家屬,這樣使患者能夠對于糖尿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能夠使患者順利的接受個體化的營養。
1.2.5 營養評價:對于患者需要通過專門的營養師系統的,對于患者日常飲食方案進行評價,并且對于患者的飲食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可分為3個等級:理想、良好和差。理想表現為:空腹狀態4.4-6.1mmol/L,飽餐狀態 4.4mmol/L-8.0mmol/L;良好表現為:空腹狀態小于7.0mmol/L,飽餐狀態小于10.0mmol/L;差表現為空腹狀態大于7.0mmol/L,飽餐狀態大于10.0mmol/L[3].評價研究所有患者在護理干預結束以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G)、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水平,應用穩態模型公式對兩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指數(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進行評估,計算方法為FPG與2hPG的乘積除以22.5[3]。
本研究選擇采用IBM 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于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檢驗選擇采用t值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之間具有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評價本研究兩組患者護理結束以后患者的FPG、2hPG、HbA1c、HOMA-IR相關指標,觀察組患者的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比對照組更有兩組之間存在差異性,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兩組研究對象的護理效果比較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病程較長、血糖控制較差的糖尿病患者經常伴有各種并發癥、伴隨癥。而血糖控制情況與患者的飲食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時,要特別注意對其飲食進行相應的控制。
糖尿病的治療過程較長,患者要做好長期打算,首先應從飲食著手。患者能否控制自身的血糖濃度,一定程度上與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與重視程度有關。例如很多患者誤以為糖代謝障礙只需要控制糖的攝入量便可,其實不然。糖代謝障礙導致三大物質的代謝障礙,進而使得體內脂肪、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代謝產生紊亂,所以也要調整三大營養物質的攝入比例[4]。研究組的378患者,護理人員根據其個人的生活習慣及病情特點制定了個體化的飲食方案,并有針對性地糾正了患者對糖尿病的一些錯誤觀念,護理效果較對照組的常規護理有明顯差異,效果顯著。由此可見,營養指導對護理糖尿病患者很有效果。在護理過程中給予營養指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向患者普及有關糖尿病的營養知識,并指導其制定切實可行的飲食方案,優化營養物質的攝取量,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糖尿病已成為繼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后第3位危及人類健康的非傳染性疾病,我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9.7%[3]。近幾年糖尿病在臨床上發生率呈年輕化,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5]。對患者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指導,有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滿足患者的需求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用個體化營養護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謝異常情況,有效的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