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鳳
(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血液內科二病區,山西 大同 037009)
PICC置管具體是指經外周靜脈穿刺將導管置入上腔靜脈內,此種置管術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創傷小以及留管時間較長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但是白血病患者在置管后,由于其自身免疫力較低,并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導致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分析在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的并發癥預防中采用集束化護理的臨床護理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8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病患,研究組病患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9..56±3.19)歲;研究組病患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50.26±4.02)歲;對兩組病患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之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腎、肝、心等臟器功能損害的病患;②伴有心理障礙的病患③伴有靜脈炎病史的病患;④伴有精神疾病的病患;⑤無法進行自主交流的病患。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確診為白血病的病患;②可以自行交流的病患;③病患的病情穩定,沒有意識喪失、休克等現象,病患的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都維持在正常范圍;③需要進行靜脈化療治療的病患;④基本資料完善的病患。
1.2.1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病患常規的護理,向病患講解PICC置管的相關知識,置管的整個流程,還要告知病患置管的注意事項以及自行護理的方法,護理人員還要實時監測病患的生命體征以及指導病患采取正確的體位。
1.2.2 研究組:給予研究組病患集束化護理,首先建立集束化護理小組,并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對PICC置管并發癥的預防資料進行大量的查閱,并結合白血病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集束化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①置管前護理: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在置管之前的一小時消毒清潔穿刺室的空氣以及環境,其次是做好物品供應工作,在置管前將所需物品全部備好防置在PICC置管專用車內并保存好,而對于碘伏、消毒棉簽、導管等物品要做到現開現用;為了更直觀的顯示血管結構要采用超聲引導直觀的進行,有利縮短穿刺時間并調高穿刺成功率,在選擇病患的穿刺靜脈時,應采用先進的超聲引導機并結合病患的實際情況來考慮,第一個應考慮的是貴要靜脈,其次是肘靜脈,若是病患不符合上述血管條件則選擇頸外靜脈[1]。護理人員在進行以上操作的時候都必須保證是無菌操作,嚴格遵循六步洗手法
②置管中護理:護理人員協助病患采取正確的體位躺在病床上,上肢呈外旋和外展的姿勢,將上肢進行充分的暴露,首選根據病患的血管情況選擇相適應的導管型號,最好不要使導管對病患的血管內膜產生強烈的刺激,穿刺部位盡量選擇在病患肘窩下兩厘米左右的位置,做穿刺的時候,要帶上手套,使用生理鹽水對手套進行清洗,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導管,導管要選擇帶有定向閥的,穿刺動作盡量做到輕柔。另外在導管置入時應該采取正確的沖管和封管方法,沖管應該采用脈沖式對血管進行清潔,在封管時最好不要使用小于10ml的針管來進行正壓封管,并控制好推注的速度,從而減輕對血管壁的沖力,最后使用肝素鹽水來進行封管,防止病患出現導管堵塞的現象[2]。在置管完成之后,要保證導管的頂端處于上腔靜脈中下段,還要保證病患可以進行正常的輸液,從而避免病患出現機械性靜脈炎,同時對導管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保證無殘留藥物。
③置管后護理:在置管結束后,要進行X線定位,查看導管的位置是否準確無誤,確認之后才能進行輸液治療,在對病患進行輸液治療之前,要采用安爾碘消毒液對導管接頭進行消毒,擦拭導管接頭兩遍之后,即可以進行輸液;之后還要進行導管的換藥護理,在換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對導管的置入長度進行觀察和記錄,并檢查有無出現移位的現象,并且還要檢查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液、感染以及導管脫落等現象的出現,若有應及時告知主治醫生來進行處理[3];另外護理人員還應該對病患的透明敷貼進行定期的更換,要順導管走行方向揭下舊的透明敷貼,并消毒穿刺部位的周圍皮膚,消毒面積不能少于10cm×10cm,在消毒液干了之后重新貼上新的透明敷貼,避免出現并發癥;護理人員要叮囑病患要保護好導管,并定期對病患導管的情況進行檢查,避免導管出現打折、彎曲、管道受壓等現象出現,還要確保貼膜的密閉性和干燥性,此外,在更換病患的肝素帽以及正壓接頭時應該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4]。同時囑咐病患平時活動的幅度不要過大。
對比兩組病患的靜脈炎、局部滲血、感染、導管脫落、皮膚過敏、導管堵塞等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病患的護理滿意度。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采用SPSS20.0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兩組病患在經過不同的治療之后,研究組病患的靜脈炎、局部滲血、感染、導管脫落、皮膚過敏、導管堵塞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対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 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病患并發癥發生率(n=40)
兩組病患在經過不同的治療之后,研究組病患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対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病患的護理滿意度(n=40)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由于克隆性白血病細胞的分化障礙、增殖失控以及凋亡受阻等機制大量累積增殖在人體內的骨骼以及其他的組織,同時對其他的非造血器官以及組織進行浸潤,從而導致造血功能異常,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感染發熱、貧血、骨骼疼痛、出血以及脾、肝、淋巴結腫大等[5],引起白血病的主要病因包括了RNA病毒、放射因素、亞硝胺類物質、氯霉素等化學物質以及遺傳因素等。
PICC置管具體是指經外周靜脈穿刺將導管置入上腔靜脈內,此種置管術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創傷小、留管時間較長以及穿刺成功率高,可以減少由于反復靜脈穿刺給病患帶去的痛苦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而白血病患者因為血紅蛋白、白細胞以及血小板較低,導致置管的難度較高并且在置管之后,常常容易出現感染、局部滲血等并發癥,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集束化護理是指在循證基礎上制定的一系列護理以及治療措施,主要適用于護理治療難度較高的臨床疾病,其是由美國的健康促進研究所率先提出的,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研究組白血病患者的PICC中采用了集束化護理,主要是對置管前、置管中以及置管后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保證護理效果,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病患的靜脈炎、局部滲血、感染、導管脫落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的并發癥預防中采用集束化護理,可以有效減少病患在PICC置管后出現的各種并發癥,有著良好的臨床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大力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