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維
(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本次實驗過程中選取了自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到本院來接受急診治療的360例患者,并且360例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并不具有明顯差異。在進行實驗前,將360例患者按照隨機抽取的方式各取180例組成了對照組與觀察組。所有的360例患者均對本次實驗有所了解并自愿參與到本次實驗過程中。此外,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之間在一般資料的對比中(P>0.05),比較結果具有參照價值。
在對照組患者進行急診交接過程中,本院采取了傳統的急診與病房交接流程,護士與患者家屬共同通過轉運工具將患者送往病房,并在途中為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到達病房后與病房責任護士交接并簽名。
而在對觀察組進行急診交接的過程中,首先會在急診交接之前制定好詳實的急診交接流程,并且會對急診交接途中所可能會發生的意外狀況進行分析,同時將此分析結果告知家屬,以避免造成家屬人員不必要的恐慌,進而對整個急診交接過程造成干擾[1]。其次,在病人到達病房后明確了身份核查的依據及內容,點明了核查護士的責任,落實了身份識別制度,確保了交接流程中第一環節的準確性。再次,運用失效模式理清了交接順序,明確了交接雙方護士的責任,避免了交接遺漏的現象。另外,在急診交接過程中急診科對護理文件和剩余治療的交接做了清晰的規定,保證文件不丟失,治療不延誤,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2]。最后,急診科還對個別特殊科室的交接單進行了修訂,滿足了不同病種之間的特殊交接,使交接真正做到無縫對接。此外,當急診交接結束之后,還會安排護理人員及時對病房護士和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并將調查結果進行及時的、準確的記錄。
通過對兩組患者在急診交接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急診結束后發生醫療糾紛事件的概率以及病房護士和患者對此過程的滿意度和急診交接質量水平進行對比,以判斷失效模式在急診交接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本次實驗采用SPSS20.0對對比結果進行分析,用t進行檢驗,P<0.05則表示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急診交接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率、病房護士和患者對急診交接過程的滿意程度以及在急診過程后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概率和急診交接質量水平情況均如下圖所示: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急診交接過程中的臨床效果分析 例(%)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觀察組無論是在急診交接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還是病房護士和患者對交接過程的滿意度、醫療糾紛的發生情況以及急診交接質量水平方面都要明顯的好于對照組的結果。此外,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上述四個判斷標準之間的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診交接過程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醫院護理的整體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并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安全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降低醫療意外事件,保障醫院醫療水平的重要條件,因此,醫院必須要做好這一本職工作。通過本次實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效采取的失效模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醫療意外事故、減少醫療糾紛事件以及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急診交接過程的滿意度。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醫院應該將該模式傳播開來,從而使更多的患者從中受益,為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維護醫院的良好形象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