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蓉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肛腸科,四川 成都 610000)
肛瘺疾病比較常見,是直腸或者肛管和正常皮膚之間由于病理性原因導致發生異常的通道的疾病,外科手術是目前肛瘺治療的有效方式,但因存在豐富的神經,較高神經元敏感性,容易發生尿潴留進而疼痛癥狀。將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例肛瘺患者當做分析目標,報道以及評估綜合性護理干預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50例樣本均來源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肛瘺患者,分組基礎隨機數字表法,一組納入25例,參照組男女比13:12,年齡取值范圍在20歲至70歲間,中位年齡(45.21±3.21)歲;實驗組男女比12:13,年齡取值范圍在21歲至71歲間,中位年齡(45.87±3.87)歲。驗證兩組一般資料,P>0.05,統計學不具有分析意義。
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準備、抗感染以及備皮等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1)疼痛護理。醫護人員對術后患者開展正確的疼痛教育,并且告知患者術后疼痛實屬正常現象,盡可能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并且為患者詳細闡述鎮痛藥的優劣性,降低患者的用藥顧慮;并且醫護人員需要對人文關懷高度重視,采取合理各種交流措施,詳細告知患者疼痛淡化或者疼痛擺脫意念,將患者注意力分散,緩解患者的疼痛。并且在換藥過程中需要以專業且標準的動作一次安放引流條,降低刺激肛門的程度和疼痛,換藥之前護理人員應該鼓勵進食,將患者疼痛耐受度提升。護理人員以親切和和藹的態度開導患者,為其播放舒緩的音樂。對于存在創口粘連的患者,需要利用溫水進行浸濕之后將其揭開,并且在患者排便后以0.6%的復方菩柏溶液進行15分鐘的坐浴,有規律地的進行提肛運動。(2)飲食護理。在患者排氣后,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多食用茵仁粥、香蕉、蘿卜湯等具有健脾祛濕作用的食物,促進患者排尿以及排便。(3)促排尿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相關信息進行全面了解,詳細告知患者尿儲留的危害,指導患者正確預防的方法,提升患者自行排尿的信心,為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環境。且對體位進行合理擺放,讓患者盡可能多喝湯、多喝水,促使患者早排尿;護理人員提醒患者盡早開展下床活動,在膀肌麻醉效果消失之后立即停止應用止痛藥,緩解患者的痙攣現象,并且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腹肌鍛煉,以合理方式進行誘導排尿。
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判斷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重度疼痛為8至10分,中度疼痛為4至7分,輕度疼痛為1至3分,無疼痛為0分。
應用SPSS19.0統計學分析軟件處理收入的50例肛瘺患者涉及的所有資料,以率(%)的形式表示參照組和實驗組肛瘺患者尿潴留癥狀發生率,采取卡方檢驗,以(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參照組和實驗組肛瘺患者術后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的疼痛評分,采取t檢驗,P<0.05,統計學展現參比分析意義。
數據統計顯示,實驗組肛瘺患者術后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的疼痛評分對比參照組數據,P<0.05,統計學展現參比分析意義。

表1 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術后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的疼痛評分對比
數據統計顯示,實驗組肛瘺患者術后尿潴留癥狀發生例數為1例,發生率為4.00%,參照組肛瘺患者術后尿潴留癥狀發生例數為7例,發生率為28.00%,卡方為5.3571,P<0.05,統計學展現參比分析意義。
肛屢屬于常見且多發的臨床肛腸疾病,疹癢、流膿、反復腫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容易發作的特點[1-1],一般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掛線手術和切開手術為常見的手術方式,但術后患者容易發生尿儲留和疼痛的現象[3],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有效處理和緩解的臨床護理措施。綜合性護理是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采取多種護理途徑和方法將患者身心情況積極改善的方式[4],可將患者不良情緒有效緩解,同時也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疼痛,促進患者盡早排尿以及排便,盡可能將尿儲留發生率減少[5]。
數據顯示,實驗組術后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的疼痛評分、術后尿潴留癥狀發生率與參照組比較數據,統計學具有參比分析意義。
綜合以上結論,將綜合性護理干預應用在改善肛瘺患者術后尿潴留癥狀和疼痛中相比較常規護理干預的作用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