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的話語向對方祝賀新年,卑幼者還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熱情款待之,并給卑幼者以紅包(壓歲錢),以示喜慶。
拜年之風,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新年的第一天,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年節時云:“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元代歐陽玄的《漁家傲》一詞則記述到:“繡轂雕鞍來往鬧,閑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后?!?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記載 :“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泵鞔鷦⒍薄⒂谵日凇兜劬┚拔锫浴分幸灿涊d:“正月元旦……夙興盥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婣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則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則稱之為“團拜”。
舊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很難登門遍訪,因此除關系密切的長輩或年長者自己帶上禮物前往拜年外,其余則采用名帖投賀。即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這種拜年卡片也稱為“飛帖”、“名刺”等。有的家中無人,則會在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眱勺?,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就記載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明代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清代史籍《燕臺月令》中在記載北京年節時也有“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之說。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記述:“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拜年”的形式,一是走親戚。最重要的是出了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不過,回娘家在時間上必須是正月初二,而且要攜帶至少四樣禮物。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也需帶些禮物,不宜空手而去。三是感謝性的拜訪。無論古今,任何一個家庭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事或不幸。每當這時,親朋好友、同鄉鄰居等都會伸出手來幫上一把。凡一年來對人家欠人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意。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到了年節,見面說上幾句吉祥話,或到對方屋里坐一會兒,無甚多禮節。
現在叩首、跪拜的拜年形式已經基本消失,僅在小孩向長輩拜年時還偶爾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達讓現在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傳統的拜年方式,又興起了短信拜年、微信拜年、鮮花快遞拜年、視頻拜年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