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文化生活與傳統手工藝”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華女子學院多功能廳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是為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手工藝走進高校的工作,整合、優化人才資源,引領學術研究圍繞產業發展服務、為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服務,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邀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屆時齊聚一堂,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國家軟實力建言獻策。
研討會由中華女子學院中國女性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發起,是中華女子學院非遺學術月和2018中國北京設計學術月的專場研討會,由中華女子學院、北京設計學會聯合主辦,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協辦。參會人員113人,包括全國各地非遺領域的傳承人、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代表。會議由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朱利峰主持,校領導王京霞副院長致開幕辭。嘉賓致辭有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研究員和北京設計學會副會長、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執行院長程光教授。程光副會長代表北京設計學會,向參會的主題發言嘉賓和我院包青林、朱利峰、李巖等11位老師頒發了北京設計學會平臺專家聘書,宣布為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設計論壇推薦演講嘉賓。同時啟動北京國際設計周論文集征集活動,將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發言推送到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論文集發表。
在參會嘉賓的見證下,中華女子學院中國女性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和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成立儀式。中華女子學院王京霞副院長和中國女性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發起人、招生就業工作處包青林處長共同為中華女子學院中國女性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揭牌,并宣讀了中心成員名單。同時朱利峰副教授代表中華女子學院中國女性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唐山博玉骨質瓷有限公司楊秀芳董事長和吉林松原鼎潤文化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徐毳董事長簽訂實踐基地合作協議。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方李莉會長和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宏復研究員共同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揭牌。
上午的主題演講環節,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惠芬女士分享了她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作品《骷髏幻戲圖》的創作過程,讓在場嘉賓感受到中國刺繡藝術的博大精深;成都蜀秀博物館館長楊德全女士做了題為“傳統針法的挖掘”主題演講,通過她對蜀繡針法的理解,展示出國家級大師的深厚底蘊;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宏復研究員做了“中國刺繡藝術的當代表現”主題發言,從整個刺繡行業的高度分享了自己對傳統刺繡當代藝術表現的認識;天津大學非遺專家、詩人、評論家馬知遙教授做了“尊重手工技藝,為母親藝術找生存之道”的主題發言,分享了多年積累的田野經驗以及通過國培項目幫扶手藝人的切身感受;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媽媽制造”專項基金發起人李柏穎先生做了題為“傳統手工藝的社會化”主題發言,將媽媽制造幫助手藝人脫貧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在場聽眾。
研討會還在會場兩側安排了現場的展示環節,邀請傳承人、設計師和企業帶來部分手工藝作品和產品,是希望有一個更加務實的環節,通過現場對作品的直觀感受,探討當代社會文化生活與傳統手工藝的關系。不論是傳統的還是時尚的,觀賞的還是實用的,通過不同思想的碰撞,更能有效激發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價值。現場休息時段,嘉賓們圍繞這些手工藝作品和產品現場交流,氣氛熱烈。
下午的主題演講環節,鼎坤文化傳媒“非遺星球”創始人鄧佳雯女士做了“我為非遺賦能一抵達自我的深度人文體驗”主題演講,從文化傳播角度述說非遺體驗師的故事;云南民族品牌“納蘇”創始人樊志勇做了“彝族刺繡的再生”主題演講,以精彩的品牌故事,引起了在場嘉賓的共鳴;武漢紡織大學非遺中心主任葉洪光教授做了“刺繡與生活服飾”的主題演講,并現場展示了經典的漢繡作品;中華女子學院計算機系教師、北京市非遺項目傳承人李巖做了“助力非遺傳承與發展”的主題演講,從“我與非遺”、“我與非遺推廣”、“我的學生與非遺”三個維度講述自己非遺進校園以及非遺國際交流的經歷。
以往在非遺領域,中華女子學院各院系雖然都不斷有科研和教學方面的探索,但始終缺乏整體影響力。通過集中研究力量成立中國女性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并經本次研討會專家學者出謀劃策,指點迷津,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特別是在北京設計學會和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的助力下,能夠更加有效的整合資源,進行更深入廣泛的產學研融合探索,為教學,為行業發展,為企業服務,逐步發揮良好的平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