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脾氣好、樣貌佳、出身高貴,很受清朝皇帝的青睞
本報與北京城市廣播《城市文化范》聯動《城市文化范》FM107.3/AM1026 每天7:30-9:00播出
一
寸紫檀一寸金,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沿著長安街向東,在京通快速路高碑店出口的北側,坐落著一座富麗典雅的明清建筑群,這就是中國紫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展廳面積有9569平方米,館內展出藏品千余件。紫檀木有什么樣的歷史?紫檀木家具為何被推崇?紫檀家具和藏品背后有哪些傳奇故事?
紫檀原產地唯一,只有印度才有。通常說紫檀無大料,是因其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且十檀九空,出材率僅占10%到15%。紫檀的顏值高,紋理細密,顏色沉靜,制作出的家具從視覺上就讓人非常愉悅。紫檀細滑如脂,紫檀家具不需要上漆,僅僅是打蠟磨光之后,就如同嬰兒的臉蛋。所以,紫檀博物館的展品也都是上蠟不上漆的。其次是木性小,紫檀木結構穩定,做出的家具不易開裂、不易變形。適合雕刻,它木纖維非常細,家具上雕出來的圖案有模壓感,像用模子壓上去的,這種感覺是其他木頭很少具備的。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硬木家具,明代尚黃、清代喜黑。所以明代從皇家到文人雅士都非常重視黃花梨,紫檀在明代更多用于制作工藝品。但黃花梨跟紫檀一樣,也是一種階段性不可再生資源,明代對黃花梨砍伐過度,到清代幾乎滅絕。就在這個日寸期,歐洲平板玻璃制造技術已經傳入中國,房屋的窗戶由紙糊或木板改為安裝玻璃,室內采光條件明顯改善,而顏色深沉的紫檀開始受到青睞。
清初期,由于統治者的推崇和提倡,紫檀木開始大量用于家具制作,并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鼎盛,不僅做家具,而且大到裝飾圓明園和太上皇宮殿、小到一些古玩雜項都能用到紫檀木。但紫檀木出材率低、消耗很大,到清代中期以后,由于紫檀木緊缺,皇家還不時從私人手中高價收購紫檀木,后逐漸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無論哪一級官吏,只要見到紫檀木絕不放過,悉數買下上交國家。所以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積的木料也被全部收買,經慈禧六十大壽時已經所剩無幾,直到袁世凱復辟時將剩下的紫檀木全部用光。所幸的是,紫檀木從明末到現 在,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長,再度成材出世。陳麗華女士及時購買了這些紫檀木,以傳統工藝制作傳統家具及雕刻藝術精品,又投巨資興建了中國紫檀博物館。30多年來,紫檀博物館培養了一批批檀雕技藝新人,以故宮珍藏原件為藍本,1:1制作中國傳統明清宮廷家具,得到故宮博物院的支持與肯定。
下面是中國紫檀博物館里的部分珍貴展品
紫檀永定門城門
紫檀及陰沉木制作的永定門城門模型,是紫檀博物館的一個重點項目。老北京的城門素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永定門就是外城的正門,坐落于北京傳統中軸線最南端,寓意“江山永遠安定”。很可惜,老永定門已經被拆了,現存的永定門是2004年重建的且只有一個城門樓。而紫檀博物館里的模型不但包括了永定門城樓,而且還依據歷史資料,1:10復原出了箭樓和甕城,是一套完整的“永定門”。它紅色的梁枋、斗拱是用紫檀木制作的,磚石城墻和屋頂瓦面用陰沉木制作,完全根據傳統的古建做法,每一塊磚瓦都用木頭一個一個制作,不用釘子,完全按照傳統工藝建造。從2008年開始至今,紫檀博物館的工廠都在做老北京城門的項目,一套內九外七共16個城門去年終于全部完工,只是體量太大無法全部展出,只有永定門在館內做常設展。
萬春亭紫檀模型
這座方形重檐的亭子,是仿照故宮御花園中的萬春亭做的,亭子通體用紫檀作材,重達1685公斤。整件作品沒有用一根釘子,完全運用中國傳統榫卯工藝,按照1:5的比例手工制作而成。重檐攢尖頂、上圓下方,取其天圓地方之意,上半部分有12道窗,代表12個月;下半部分的24組門窗,代表24節氣。
古代皇家居室文化展示
正廳是中國古典建筑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用來舉行重大禮儀活動或接待客人,所以家具陳設嚴格按照儒家禮儀對稱式陳設。一般正面設有一條案,它是由兩個方幾和一個條案組成,上面一般放置瓷瓶、撣瓶、鏡瓶之類的裝飾品,整個花紋具有風平浪靜之意。正前面有一張紫檀八仙桌,兩側各有一把扶手椅,主人和客人以左為上的方式就座。正廳兩側有數把扶手椅和方幾,組成典型的清式風格的陳設。方幾不能高于扶手椅的扶手。其他的家具,諸如多寶格、插屏等,也都是對稱陳設,不能隨意變動,顯得莊重、肅穆。在正中的墻上掛有一幅字畫,畫的是牡丹和壽綬鳥,壽綬鳥像征長壽,有富貴長壽之意。兩邊的對聯寫著“春來紛陳麗天下,自是花中最榮華”。
本版文字據《城市文化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