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文
迎接互聯時代做好線上線下融合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文化消費的多元以及經營成本的上漲,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實體書店發展面臨不小挑戰。然而不管面臨如何的挑戰,北京圖書大廈,首都北京西長安街上的這顆文化明珠依然乘風破浪,起著全國圖書零售市場“風向標”的作用。深藏著讀者青春記憶的書店
“1998年,我上中學,那一年也是北京圖書大廈剛對外營業的時候,一開始還以為是圖書館,后來從廣告上看到才知道,這是一家書店。從此我就和同學經常來這里,可以這樣說,在其他地方買不到的書,在這里準能買到。”張先生的家住在西長安街道,從中學到大學時代,北京圖書大廈藏著他的許多記憶,“現在我也常在周末時,帶著孩子來逛逛,有時候可能不是特意想買什么書,就是想來這里看看,看看有什么新書上架了,又有什么適合孩子的繪本書,或者原版英文繪本書上架了。”
像張先生一樣,60多歲的李大爺也是北京圖書大廈的常客,“我是一名工程師,當年我晉職稱的材料有許多是在這里購買的,這么多年了,我也習慣了需要什么書,都到這里來找找。”
北京圖書大廈1998年5月18日開業至今,已經歷20載風雨歷程。20年來,它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書香殿堂,有事沒事去北京圖書大廈逛逛,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20年來,余秋雨、畢淑敏、閻崇年、易中天、王立群、康震、蒙曼、王樹增、蘇童、劉同、張小嫻等知名學者及作家,都曾在這里為新書首發舉辦過簽售活動,吸引了一波一波的讀者。
據了解,如今北京圖書大廈已匯集了全國500余家出版單位的30多萬種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自建成以來,接待中外讀者突破億人次,銷售額穩步攀升,至2018年底,累計營業額已突破80億元。年銷售額連續多年雄踞全國出版物零售賣場首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版發行業“零售之王”,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的“風向標”。
今天,北京圖書大廈不僅是一座文化地標建筑,它更深藏著書店與讀者的青春記憶。
網絡時代下續寫油墨書香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開始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當當網上書店、京東網絡商城如雨后春筍般進入人們的視野。面對網絡書店的沖擊,北京圖書大廈也開始了布局。
北京圖書大廈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政策方面給予了實體書店大力的支持,致力于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北京圖書大廈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窗口,已經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廣泛認可。一系列閱讀活動的開展也樹立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帶動了廣大讀者的閱讀熱潮。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閱讀需求,雖然在網上選書購書方便、快捷、節省時間,但更多愛書人還是希望走進實體書店去親手感受圖書的質感和溫度,參與店內的文化讀書活動,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北京圖書大廈一直不斷創新經營理念和服務理念,全方位做好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適應了圖書發行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既然網絡時代已經來臨,網上書店也確實為讀者帶來了方便,并已經走進許多人的生活日常,為適應這個時代的要求,北京圖書大廈于1999年3月9日開通北京圖書大廈網絡書店,同時,北京圖書大廈網絡書店還在京東、當當、天貓、亞馬遜等網絡平臺合作入駐。
“網絡書店進一步拓寬和完善了北京圖書大廈的銷售渠道和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依托北京圖書大廈的自身優勢,滿足讀者的購書需求,傳播知識、服務社會。”北京圖書大廈相關負責人說。
北京圖書大廈坐落在西單路口東北側,西單屬于西城區,為此,西城區為北京圖書大廈的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北京圖書大廈積極參與西城區特色閱讀空間及公共服務設施的評選活動,將大廈的特色閱讀空間及服務設施給予全面的展示。今后北京圖書大廈也將借此平臺與西城區保持密切的聯系和合作,為西城區的文化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圖書大廈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也希望西城區能提供給大廈更多的文化資源,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讀書活動,為廣大讀者營造體驗更為豐富的閱讀環境。”
如今,北京圖書大廈正在為著力打造國際水準、國內一流、北京氣派、首都特色的國有文化企業品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