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稼
中國航空母艦發展和將打造什么樣的航母戰斗群,在過去幾年里一直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話題,并牽動著世界大國的神經,這其中除了媒體的炒作和世界的關注推波助瀾外,更緣于中國讓外界驚訝的航母建造和發展速度。
世界聚焦中國航母
2018年5月27日,一張拍攝地點為大連造船廠附近的照片開始在網上瘋傳,引起轟動。照片顯示:剛剛完成海試的首艘國產航母與實現艦載機夜間起降的遼寧艦首次“歷史性同框”。同時,關于中國第三艘航母已經開建的消息也在網上不斷擴散。
國防大學教授梁芳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信心滿滿地預言:“憑借遼寧艦和首艘國產航母的經驗,下一艘國產航母建造、試航的周期都會大幅縮減,相信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可能是近在咫尺的事。”
無獨有偶,2018年5月31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在例行記者會上又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遼寧艦航母編隊初步形成體系作戰能力!至此,世界輿論驚呼:中國打造雙航母戰斗群的時代已經為期不遠!
對國際社會聚焦中國航母的疑慮和擔心作個簡單梳理,不外以下幾個方面:中國發展航母會不會挑戰美國的海上霸權?中國會建造多少艘航母?10萬噸級、核動力和電磁彈射會不會成為中國未來航母的標配?中國航母戰斗群會部署在哪里?發展航母會不會導致中國武力解決國家統一和南海問題?
這些問題的背后,折射出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軍事層面,航母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國家戰略意圖的實現和安全利益的維護,需要航母來保駕護航;軍事威懾的實現和必要時的軍事打擊,需要航母戰斗群沖在前面,達成戰略目標。
從規律上看,大到世界或一國,小到一花一木,任何事物都是輪流興盛和盈虧消長的,猶如樹木樹根和枝梢的更迭盛衰。中國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從抗日戰爭到民族獨立,歷經百年恥辱之衰、之虧,終于迎來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百年航母夢的實現,在某種意義上,既是屈辱歷史的終結,更標志著國家復興的開始。
航母是大國重器
對世界軍事史而言,航母發展已歷經百年,未來航母將向何處去,世界戰略家、軍事家和學者們列出了很多理由說發展航母已經過時,未來會有包括新概念武器在內的新的裝備代替航母,航母不過是未來戰爭爆發時的靶子和移動的“活棺材”!但是,當地區性軍事危機爆發時,誰也找不出一種武器能強大到取代航母的位置和角色,航母依然是最靠譜的作戰平臺和最管用的威懾力量。西方如此,中國也不例外。
什么是航母?
1921年美國舉行的華盛頓裁軍會議給出了定義:“航空母艦不只是簡單的水上艦艇,而是以搭載的艦載機為主要武器,并作為其海上活動基地,基本排水量為1萬噸以上的艦艇。”
冷戰時期,在東西方陣營的歷次對峙中,哪里有危機和戰爭,哪里就有美軍航母的影子幾乎成了規律。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太平洋艦隊下轄的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武力干涉中國內政的主力是美軍的航母編隊;1958年中國大陸炮擊金門期間,美軍游弋在臺灣海峽的航母最多時達7艘,可謂氣勢洶洶。
1962年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更讓美軍航母出盡風頭。當時美國偵察機拍攝到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彈道導彈的照片后,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即下令出動8支航母編隊,攔截所有進入古巴海域的蘇聯船只,該事件以蘇聯被迫全部撤出所部署的導彈而告終。
冷戰結束后,在美軍發動的歷次局部戰爭中,航母更成了美軍殺雞用牛刀的經典武器,從伊拉克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從阿富汗反恐到軍事打擊利比亞、敘利亞等,航母都沖在前列,而且是毫發無傷、所向披靡。
除了直接的軍事作戰和威懾功能外,航母還是大國走向強國,尤其是海洋強國的必備神器和標準配置。
對海洋的意義和價值,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臘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地米斯托克利就豪邁地斷言:“誰是大海的主人,遲早也能成為帝國的主宰。”此后,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西塞羅進一步預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從此后2000多年的歷史軌跡看,海洋的重要性無疑已為各國所認同和接納,并成為各國利益角逐的主戰場。在“獲取海上利益——控制海洋——擁有強大海軍——發展航空母艦”的邏輯排序中,航母顯然處在這個鏈條的最末端,但也是最關鍵的一端,沒有以航母戰斗群為依托的強大海軍,鏈條之上的一切美好目標和利益維護都是空談!
中國發展航母不是為了稱霸
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擁有3.2萬公里長的海岸線(含島嶼海岸線)和數百萬平方千米面積的海疆,且70%以上的人口和國家經濟重心都集中在沿海地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化和拓展,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不斷增大,據中國海關統計,201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已達30.5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2.6%。我國對外貿易額的90%以上都是通過海上運輸實現的,而且重要的戰略資源供給對海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其中絕大部分進口石油和數以億噸計的礦石都要經過海洋運輸。僅就此而言,中國發展航母僅僅是做了一個大國海軍為維護自身利益而應該做的事情,還談不上什么控制海洋,更與稱霸無關。
中國發展航母,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和基本配置,但不是中國謀求霸權的具體步驟。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擔心擁有航母的中國會走上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的稱霸之路,那是他們不了解中國的民族基因、文化基因,而是用“國強必霸、爭霸必戰”的西方邏輯來研判中國的民族復興之路。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時指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
如果認為中國發展幾艘航母就改變了其民族基因,那么西方對中國的解讀將成為永遠的誤讀。
2016年10月,英國牛津大學的著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轟動全球的歷史巨著《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以一個西方學者的視角理性解讀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基因:“中國比大多數國家都更能未雨綢繆,更愿意去了解其遠邦近鄰的過去,并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要做到這些,如中國領導人所說,需要的是尊重和謹慎。比如說‘一帶一路的創想,是為了造福天下這一共同事業而提出的,是一個‘深度合作的黃金機遇。”
弗蘭科潘相信,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友善和文明”的崛起,將會造福其他國家,而不會威脅任何國家。
曾幾何時,美國人也是那么透徹地了解中國。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制作的具有鮮明戰爭紀實特點的經典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國戰場》中寫道:“他們的國家,面積比美國多三分之一,在他們4000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發動征服戰爭,他們就是那種人;他們發明造紙印刷瓷器并工藝精湛,他們就是那種人;他們發明火藥不用于戰爭用于慶祝節日,他們就是那種人!他們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們,就是中國人。”
可悲的是,現在的美國人早已不知道那些中國通的前輩們眼里的中國到底是什么,歷史留給他們的只剩下冷戰思維的政治遺產和不斷膨脹的霸權心態,帶著這樣一種偏見來揣測中國發展航母的意圖,任何解釋和說明都顯得毫無意義。
中國人的航母夢
航母的歷史有多長,中國人的航母夢就有多久。
航空母艦從誕生到現在已有一個世紀,有三個標志性事件,代表了航母的橫空出世:一個是,1917年英國改造完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為艦載機提供起飛和降落跑道的“暴怒”號改裝型航母。第二個是,1922年美國第一艘改裝型航母蘭利號(CV-1)在諾福克基地正式服役。第三個是,1922年,日本自行研制和建造了一艘真正具有航母基本要素的“鳳翔”號航母。
這一時期,正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戰略格局處在戰后深刻調整之中,調整的方向是如何避免再出現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風險,建立一個和平的國際安全環境機制,于是裁軍、撤軍和削減軍費軍備就成了當時各國軍事戰略調整的目標和主基調。
這時,航空母艦作為新型的作戰武器平臺受戰后武器裝備發展條約的限制,還沒機會大顯身手,但英國、美國和日本積極發展航母的勢頭并未停止,有的甚至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前,日本海軍已經通過改裝或建造,裝備了“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龍驤”號等龐大的航母艦隊。即使是全面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也是邊侵略邊造航母。日本海軍從裝備第一艘航母“鳳翔”號到二戰結束,共建造了25艘航母,其中專門設計建造10艘,改裝15艘,顯示出日本龐大的國防科技和工業制造能力。中日在海軍力量發展方面的巨大差距,直接后果是中日海軍一旦對壘,中國只能是比甲午海戰更恥辱的失敗,中日江陰海戰就是最典型的戰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軍隊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而中國軍隊要遲滯日軍溯長江西犯,粉碎其速戰速決企圖,江陰戰略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江陰,古稱暨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當”之譽。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時,國民政府《國軍戰爭指導方案》指出:淞滬方面實行戰爭之同時,以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口內之敵艦,并絕對控制其通過江陰以西為主,以一部協力于各要塞及陸地部隊之作戰。
日軍更看到奪取江陰要塞的戰略意義:集結在江陰要塞的中國海軍艦隊不僅阻礙南京方面的空中作戰,其遠程大炮的火力還威脅到沿長江下游行動的日軍艦艇,因此無論是空中作戰的需要還是封鎖中國東南海岸的需要,都必須將中國艦隊殲滅。
但就是這樣一個被國民政府稱為“水上馬其頓防線”的江陰保衛戰,在其后與日軍的對決中卻不堪一擊。
這場海空大戰從1937年8月16日拉開帷幕,到1937年12月2日江陰淪陷,歷時3個多月,但雙方真正意義上的決戰廝殺也就進行了三四天時間。而就是這三四天,中國海軍賴以存在的主力艦“寧海”“平海”“逸仙”“楚有”“建康”“應瑞”等悉數被擊沉,中國海軍完全喪失對日作戰能力。
這場保衛戰失敗的原因在于,當中國海軍擺開兩個艦隊主力,以水面艦隊決戰的模式進行迎戰準備,并誓與日本海軍決一死戰時,殊不知日軍早已跳出了甲午海戰的思維模式,進入了以航母為海戰平臺的非接觸性作戰的時代。
翻開日本海軍作戰檔案,清晰地記錄著當時日軍進攻江陰要塞的作戰方案:“1937年9月20日前,主要是以襲擾為手段,給支那海軍造成精神壓力,使其長期處于緊張中;自1937年9月20日起,要使用優勢的空軍力量(‘加賀號和第2聯合航空隊)圍殲江陰水面的中國海軍,務必一鼓蕩平。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徹底摧毀‘平海‘寧海這兩艘中國海軍最大的輕巡洋艦,從歷史上抹掉中華民國海軍!”
江陰保衛戰之后,中國再無能打仗的海軍。
這場海戰給陳紹寬等民國海軍將領以極大的震撼,于是才有了陳紹寬代表海軍部上書蔣介石的航母建造規劃。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航母到底對戰爭能起多大作用?
美國著名軍事專家諾曼·波爾馬這樣評價:“在航空母艦的歷史角色中,日本侵占中國(30年代)期間,航母在實施空襲和空中支援陸軍上充當了唯一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