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3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垃圾焚燒使其遠離生態未來中國已向污染宣戰,要發展生態文明。傳統上,中國污染問題是由重工業引起。隨著消費拉動型模式重新平衡經濟、民眾渴望消費,中國面臨一個新環境困境:如何應對消費主義帶來的城市垃圾。
數十年的驚人城市化已使中國過半人口在城市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城市垃圾。據世行統計,中國已成為全球產生城市固體廢料最多的國家之一。垃圾處理的通常做法是填埋(占60.16%)、焚燒(占29.84%)和有時未經處理的排放(占8.21%),比例每年都在變。由于填埋已跟不上城市發展需求,焚燒呈上升趨勢。垃圾發電廠如今遍布中國新興城市。據估測到2020年中國每天焚燒的固體廢料可達59.14萬噸,2015年才23.52萬噸。
但焚燒并不能消除垃圾,只是減少垃圾體積,底灰中還有10%的有害廢物。垃圾發電也并非環境友好型,因為它需要極高溫度,這反過來又最大化產生污染物二噁英。目前還沒哪個國家的技術能夠阻止二噁英產生。而垃圾發電盡管乍看很誘人,卻存在危險。垃圾焚燒是個短期解決方案,(長久看)會給環境帶來更多破壞。
如今面臨因垃圾焚燒而增加污染的風險,是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副產品。若不開發使用更多環境友好型的垃圾處理設備,或不對公眾進行嚴格回收利用的教育,很難使城市保持清潔的同時不使用垃圾焚燒爐?!?/p>
(作者安德烈亞·萊昂特,陳一譯)